第十四章 王生选才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犬夜叉】白月光与朱砂痣
书包网 www.shubao.la,最快更新汉冠最新章节!
众寒门士子入院,当即被金谷园的奢华所深深震撼。
他们地位低贱,可是从来没有入过金谷园的,此番过来,一见之,顿时如刘姥姥入了大观园一般。
首先是入园之前给数百人一人五十钱,这便不是寻常人家都能做出来的事情。
广元侯,果真是财大气粗。
现在看到这金谷园的布置,那更是惊诧得连牙齿都快掉下来了。
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
后院墙下,清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院中甬路相衔,山石点缀。整个院落富丽堂皇,雍容华贵,花团锦簇,剔透玲珑,后院满架蔷薇、宝相,一带水池。
当真是豪府风采。
只是入园,众人便迫不及待想要做广元侯的人了。
一如当年曹操感叹袁绍冀州大本营宏伟无比,难怪有如此多人归附一般。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句话当然没错,但是也有另外一个俗语。
酒香也怕巷子深。
俗人,最终还是更多一些的,便是主父偃那般人物,尚且如此,况乎他人?
“诸位。”
寒门士子入门,像是被院中的景色震撼,还在震撼的时候,却是见到一个儒士打扮的人在高位开口说话了。
“广元侯招贤,第一考,乃是明经。”
这个儒士打扮的人,自然就是张宾了。
张宾说完话之后,当即有十个庄卫搬出十个巨大木板出来,上面张贴纸张,写的全是经学内容。
所谓之明经,是在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在唐朝的时候,明经与进士二科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唐代的“明经”科试帖经,以通经比例决定等第。
明经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考试之法,先贴文,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王生所搬照的,就是唐朝的科举制度。
十经中,《礼记》、《春秋左传》称大经,《毛诗》、《周礼》、《仪礼》称中经,《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称小经。
通二经者,通大经一部加上小经一部,或取中经两部;通三经者,大、中、小经各一部;通五经者,大经、小经皆须通。
科目则由举子自选。
另外,《孝经》、《论语》是必考课目,有时还加试《老子》、《尔雅》。
当然,此时木板上张贴的内容,没有这些。
张宾之所以出来,是对王生的这个选举方法感到十分惊奇。
不仅仅是惊奇,简直就像是给他开启了新时代的大门。
这选人,居然还能这般?
王生所说之明经,虽然与汉武相同,但其中不同之处,又太大了。
汉武帝的举明经,是察举制,这更像是选人制,自己选人。
若是天下都用这般方法?
张宾只是一想,便觉得若是如此的话,那当真是天下英才,都会网罗过来。
但是张宾心中震撼只是持续了一小会而已。
很快他便明白,这个方法虽然好,但恐怕是不能推广实行的。
因为现在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是足够‘优秀’的了。
即便是不够优秀,有这个世家,有朝廷官吏,乃至于宗王在,都必不可能让这所谓的明经制实行的。
再者说,这主公想出来的办法,再如何选人,最后还是要选到世家的人。
世家的士子,比之寒门的士子,还是要优秀太多太多了。
因此。
在张宾看来,王生的想法虽然很好,但却是不实用的。
“明经准备一个时辰,之后诸位挑选经问大义十条,写明左伯纸上,有优者,则可在次日再接受第二个考验,未过者领二百钱归去。”
说完这句话,张宾旋即退出大院。
而张宾的话一说完,大院中顿时一片哗然。
明经。
十问?
这种考校,他们是之前没有想过的。
其中很多人心中,以为王生要考察的是清谈之辨,亦或者是三玄之问,毕竟广元侯最善于清谈,又有鬼神之辨。
最不济,应该也是考校诗赋文才,如此,怎么变成明经了?
这时代真正习明经的,原本就不多,尤其他们这些寒门,一个个削破了脑袋往里面钻,更是如此了。
“诸位,还是快些看罢,选十问经义,一刻钟后可是要各自入房间撰写了。”
刘勇在这个时候适时提醒。
这些寒门士子恍然大悟,当即去木板看经义。
木板是巨大的木板,上面誊写着各种经义内容。
《礼记》、《春秋左传》、《毛诗》、《周礼》、《仪礼》、《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有看过些许书籍的,当然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
好在周易也在其中,也让众人心中微微舒了一口气。
最不济者,也可选《周易》。
也有一些水平极低的人,如今看到如此多平时都见不到的书籍,眼中当即就露出求知的模样,恨不得当场将这上面撰写的所有内容都吸纳进脑海里面。
这个时代,书籍可是珍贵事物。
也是世家为何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原因。
世家垄断了知识。
“一刻钟到。”
刘勇一声呼,那些士子当即在刘勇的指挥下,到大院的各个房间写出自己的见解。
便是有些极想要看书的人,也不得不忍痛割爱了。
在得到广元侯的认可与这些书籍之间,很显然是得到广元侯的认可更加重要了。
若是得到了广元侯的认可,这些书籍还会差?
铛~
一声钟响,开始计时了。
金谷园高楼上,可以将安置上百寒门士子的大院尽收眼中。
此时的王生便站在这高处上。
明经明经。
可惜在这个时候,科举制没有土壤,不然的话,比之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自然是要好太多了。
王生是学历史的,自然没有如常人一般对科举制有偏见。
实际上,科举制是利大于弊的。
要评价科举制度功过,自然需要了解科举制度形成之前的人才选拔制度。
秦朝以前,中国社会采用分封制,选士也依靠世袭制度。
西周时,天子以及诸侯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
到了东周,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国君服务。
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材。
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
这个制度开始初衷的改变察举制的劣势支出,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
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
也即是说,科举制度出现之前的一系列人才选拔制度,尽管经过多次改良,,存在的最大的问题仍在于“不公平”。
尽管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平,但从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形式上说,则具有一定的现代性,这种平等择优的竞争方式具有超越帝制时代的生命力。
其实后世的高考,又何尝不是科举制演变过来的,都是国家机器统一考试。
至于科举制的很多黑点,其实都是不存在的。
譬如说科举无法选拔真才。
其实这一点已经不仅仅是对于科举的怀疑,而是对于所有考试的。
甚至是后世的高考制度。
有些人认为考试使得人才发展单一化,压榨了人的创造性,甚至认为科举考试腐蚀读书人,使读书人沦落。
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多是失意之人。
所谓之屁股决定脑袋。
往往将文学作品中虚构出来的范进、孔乙己当成科举人物的代表,以为科举制造就的都是这种类型的腐儒。
却忽略了大量真实的杰出的科举人才。
事实上,据统计,隋唐五代至清代及近代作家共六百零二名,其中进士和举人等出身者共三百四十一名,占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六点六,而且这还不包括秀才一级的科举中式者。
因此,可以说中国帝制时代后期多数文学家是科举出身者。
还有人说,科举造成中国科技落后。
这更是无稽之谈。
在探讨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时,将主要矛头对准科举是一种很流行的说法,但这种说法过于笼统而缺乏具体分析。
唐宋两代重视科举,尤其是宋代科举地位崇高,是一千三百年中国科举史上最为重视科举的时期之一,而当时中国科技却远远领先于西方。
简单将科技落后归咎于科举显然是不能够的。
事实上,中国科技的落后是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中国人向来重治术轻技术,并且科学研究还会受到各种限制。
举天文的例子来讲,从晋到明,一直禁止私藏天文书籍,禁止私自研究天文,这种种限制,无疑会阻碍科技的发展。
并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注重宏观而忽视微观,治学之士偏重抽象而忽视具象。
举绘画的例子,中国的山水画只以浓淡不同来表现山川的远近,而没有人将房屋等建筑用明暗对比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画出来,并且讲究心领神会的意境。
而西洋画则注重明暗对比、色彩搭配等具体绘画技巧。
当然,科技止步,资本主义萌芽失败,或许与明亡满清入关也有很大的关系。
至于也有很多人说考试作弊说明科举制黑暗,妇女无权参加科举,因此科举制很不平等,科举导致官场腐败,那更是更加的无稽之谈了。
高考也有人作弊,但谁说高考黑暗?
妇女无权科举,那是因为古代女子地位低,乃是女拳鞭长莫及之处,至于腐败问题,便没有科举制,中国官场照样腐败。
一个制度,既然能存在这么多年,自然是有他的优点的。
存在即合理。
“主公。”
就在王生思索的时候,张宾也是过来了。
“主公,这些士子,恐怕没有几个大才罢。”
他方才巡视了一边,没有见到哪个是神韵出色的。
以貌取人当然是不对的,但是渊博者,举手投足之间,皆有不凡之处。
很可惜,这些东西他都是没有看到的。
“莫要太快定断,得看他们的论赋如何。”
明经科。
这些人会写出什么东西呢?
王生倒是有些好奇的。
“这个...”
张宾张了张嘴,似乎想问问题,王生马上看出了张宾想要表达的意思。
“明日便是策问三道,专问国事,一是异族人,而是诸王,三是益州。”
“明经明经,能通过者,自是有些真才实干的,他们回答这三个问题,说不定有不同的见解。”
王生自然是在搜罗人才,同时也可以获得其他的人看法见解。
所谓之一举两得之事。
张宾的眼睛就更亮了。
“不知,此种选人法,为何名?”
“之前有察举,这便叫科举。以各科举才。”
“好名字。”
张宾重重点头,只是刚起来的兴致,马上被现实淹没了。
这科举,恐怕也只能收拢这些寒门士子了。
至于更多的作用,恐怕是没有了。
一个时辰很快过去。
没过多久,士子们被安排到厢房歇息。
王生则是得到这些人的论赋了。
金谷园大,也是有好处的,好处便在于安排这多人,丝毫不显得勉强。
众寒门士子入院,当即被金谷园的奢华所深深震撼。
他们地位低贱,可是从来没有入过金谷园的,此番过来,一见之,顿时如刘姥姥入了大观园一般。
首先是入园之前给数百人一人五十钱,这便不是寻常人家都能做出来的事情。
广元侯,果真是财大气粗。
现在看到这金谷园的布置,那更是惊诧得连牙齿都快掉下来了。
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
后院墙下,清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院中甬路相衔,山石点缀。整个院落富丽堂皇,雍容华贵,花团锦簇,剔透玲珑,后院满架蔷薇、宝相,一带水池。
当真是豪府风采。
只是入园,众人便迫不及待想要做广元侯的人了。
一如当年曹操感叹袁绍冀州大本营宏伟无比,难怪有如此多人归附一般。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句话当然没错,但是也有另外一个俗语。
酒香也怕巷子深。
俗人,最终还是更多一些的,便是主父偃那般人物,尚且如此,况乎他人?
“诸位。”
寒门士子入门,像是被院中的景色震撼,还在震撼的时候,却是见到一个儒士打扮的人在高位开口说话了。
“广元侯招贤,第一考,乃是明经。”
这个儒士打扮的人,自然就是张宾了。
张宾说完话之后,当即有十个庄卫搬出十个巨大木板出来,上面张贴纸张,写的全是经学内容。
所谓之明经,是在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在唐朝的时候,明经与进士二科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唐代的“明经”科试帖经,以通经比例决定等第。
明经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考试之法,先贴文,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王生所搬照的,就是唐朝的科举制度。
十经中,《礼记》、《春秋左传》称大经,《毛诗》、《周礼》、《仪礼》称中经,《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称小经。
通二经者,通大经一部加上小经一部,或取中经两部;通三经者,大、中、小经各一部;通五经者,大经、小经皆须通。
科目则由举子自选。
另外,《孝经》、《论语》是必考课目,有时还加试《老子》、《尔雅》。
当然,此时木板上张贴的内容,没有这些。
张宾之所以出来,是对王生的这个选举方法感到十分惊奇。
不仅仅是惊奇,简直就像是给他开启了新时代的大门。
这选人,居然还能这般?
王生所说之明经,虽然与汉武相同,但其中不同之处,又太大了。
汉武帝的举明经,是察举制,这更像是选人制,自己选人。
若是天下都用这般方法?
张宾只是一想,便觉得若是如此的话,那当真是天下英才,都会网罗过来。
但是张宾心中震撼只是持续了一小会而已。
很快他便明白,这个方法虽然好,但恐怕是不能推广实行的。
因为现在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是足够‘优秀’的了。
即便是不够优秀,有这个世家,有朝廷官吏,乃至于宗王在,都必不可能让这所谓的明经制实行的。
再者说,这主公想出来的办法,再如何选人,最后还是要选到世家的人。
世家的士子,比之寒门的士子,还是要优秀太多太多了。
因此。
在张宾看来,王生的想法虽然很好,但却是不实用的。
“明经准备一个时辰,之后诸位挑选经问大义十条,写明左伯纸上,有优者,则可在次日再接受第二个考验,未过者领二百钱归去。”
说完这句话,张宾旋即退出大院。
而张宾的话一说完,大院中顿时一片哗然。
明经。
十问?
这种考校,他们是之前没有想过的。
其中很多人心中,以为王生要考察的是清谈之辨,亦或者是三玄之问,毕竟广元侯最善于清谈,又有鬼神之辨。
最不济,应该也是考校诗赋文才,如此,怎么变成明经了?
这时代真正习明经的,原本就不多,尤其他们这些寒门,一个个削破了脑袋往里面钻,更是如此了。
“诸位,还是快些看罢,选十问经义,一刻钟后可是要各自入房间撰写了。”
刘勇在这个时候适时提醒。
这些寒门士子恍然大悟,当即去木板看经义。
木板是巨大的木板,上面誊写着各种经义内容。
《礼记》、《春秋左传》、《毛诗》、《周礼》、《仪礼》、《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有看过些许书籍的,当然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
好在周易也在其中,也让众人心中微微舒了一口气。
最不济者,也可选《周易》。
也有一些水平极低的人,如今看到如此多平时都见不到的书籍,眼中当即就露出求知的模样,恨不得当场将这上面撰写的所有内容都吸纳进脑海里面。
这个时代,书籍可是珍贵事物。
也是世家为何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原因。
世家垄断了知识。
“一刻钟到。”
刘勇一声呼,那些士子当即在刘勇的指挥下,到大院的各个房间写出自己的见解。
便是有些极想要看书的人,也不得不忍痛割爱了。
在得到广元侯的认可与这些书籍之间,很显然是得到广元侯的认可更加重要了。
若是得到了广元侯的认可,这些书籍还会差?
铛~
一声钟响,开始计时了。
金谷园高楼上,可以将安置上百寒门士子的大院尽收眼中。
此时的王生便站在这高处上。
明经明经。
可惜在这个时候,科举制没有土壤,不然的话,比之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自然是要好太多了。
王生是学历史的,自然没有如常人一般对科举制有偏见。
实际上,科举制是利大于弊的。
要评价科举制度功过,自然需要了解科举制度形成之前的人才选拔制度。
秦朝以前,中国社会采用分封制,选士也依靠世袭制度。
西周时,天子以及诸侯分封天下。周礼之下,社会阶级分明。
到了东周,制度开始崩溃,于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为各国国君服务。
到了汉朝,分封制度逐渐被废,皇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皇帝为管理国家,需要提拔民间人材。
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察举制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虽有连坐制度,但后期逐渐出现地方官员徇私,所荐者不实的现象。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之权,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员负责。
这个制度开始初衷的改变察举制的劣势支出,但是,这制度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
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
也即是说,科举制度出现之前的一系列人才选拔制度,尽管经过多次改良,,存在的最大的问题仍在于“不公平”。
尽管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公平,但从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形式上说,则具有一定的现代性,这种平等择优的竞争方式具有超越帝制时代的生命力。
其实后世的高考,又何尝不是科举制演变过来的,都是国家机器统一考试。
至于科举制的很多黑点,其实都是不存在的。
譬如说科举无法选拔真才。
其实这一点已经不仅仅是对于科举的怀疑,而是对于所有考试的。
甚至是后世的高考制度。
有些人认为考试使得人才发展单一化,压榨了人的创造性,甚至认为科举考试腐蚀读书人,使读书人沦落。
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多是失意之人。
所谓之屁股决定脑袋。
往往将文学作品中虚构出来的范进、孔乙己当成科举人物的代表,以为科举制造就的都是这种类型的腐儒。
却忽略了大量真实的杰出的科举人才。
事实上,据统计,隋唐五代至清代及近代作家共六百零二名,其中进士和举人等出身者共三百四十一名,占总数的百分之五十六点六,而且这还不包括秀才一级的科举中式者。
因此,可以说中国帝制时代后期多数文学家是科举出身者。
还有人说,科举造成中国科技落后。
这更是无稽之谈。
在探讨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时,将主要矛头对准科举是一种很流行的说法,但这种说法过于笼统而缺乏具体分析。
唐宋两代重视科举,尤其是宋代科举地位崇高,是一千三百年中国科举史上最为重视科举的时期之一,而当时中国科技却远远领先于西方。
简单将科技落后归咎于科举显然是不能够的。
事实上,中国科技的落后是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是分不开的。
中国人向来重治术轻技术,并且科学研究还会受到各种限制。
举天文的例子来讲,从晋到明,一直禁止私藏天文书籍,禁止私自研究天文,这种种限制,无疑会阻碍科技的发展。
并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注重宏观而忽视微观,治学之士偏重抽象而忽视具象。
举绘画的例子,中国的山水画只以浓淡不同来表现山川的远近,而没有人将房屋等建筑用明暗对比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画出来,并且讲究心领神会的意境。
而西洋画则注重明暗对比、色彩搭配等具体绘画技巧。
当然,科技止步,资本主义萌芽失败,或许与明亡满清入关也有很大的关系。
至于也有很多人说考试作弊说明科举制黑暗,妇女无权参加科举,因此科举制很不平等,科举导致官场腐败,那更是更加的无稽之谈了。
高考也有人作弊,但谁说高考黑暗?
妇女无权科举,那是因为古代女子地位低,乃是女拳鞭长莫及之处,至于腐败问题,便没有科举制,中国官场照样腐败。
一个制度,既然能存在这么多年,自然是有他的优点的。
存在即合理。
“主公。”
就在王生思索的时候,张宾也是过来了。
“主公,这些士子,恐怕没有几个大才罢。”
他方才巡视了一边,没有见到哪个是神韵出色的。
以貌取人当然是不对的,但是渊博者,举手投足之间,皆有不凡之处。
很可惜,这些东西他都是没有看到的。
“莫要太快定断,得看他们的论赋如何。”
明经科。
这些人会写出什么东西呢?
王生倒是有些好奇的。
“这个...”
张宾张了张嘴,似乎想问问题,王生马上看出了张宾想要表达的意思。
“明日便是策问三道,专问国事,一是异族人,而是诸王,三是益州。”
“明经明经,能通过者,自是有些真才实干的,他们回答这三个问题,说不定有不同的见解。”
王生自然是在搜罗人才,同时也可以获得其他的人看法见解。
所谓之一举两得之事。
张宾的眼睛就更亮了。
“不知,此种选人法,为何名?”
“之前有察举,这便叫科举。以各科举才。”
“好名字。”
张宾重重点头,只是刚起来的兴致,马上被现实淹没了。
这科举,恐怕也只能收拢这些寒门士子了。
至于更多的作用,恐怕是没有了。
一个时辰很快过去。
没过多久,士子们被安排到厢房歇息。
王生则是得到这些人的论赋了。
金谷园大,也是有好处的,好处便在于安排这多人,丝毫不显得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