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德服天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书包网 www.shubao.la,最快更新盛明皇师最新章节!
第一次下西洋的任务,在救出夏空、抓住陈祖义之后正式结束了。[ 虽然临了闹了这么一出,但好在结局还是皆大欢喜,最起码没有闹到完全无法收拾的地步。
准备起航吧!
回美丽的古里,郑和心中十分感慨。
这里物产丰富,风景优美,人们和善大度,友好热情,这一切都给郑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而且……这里还有神秘的美人鱼一族。
夏空似乎和这些人鱼感情很好,起航前特意去找他们告别。
郑和当然没有把见到美人鱼的事说出去,他只是把蕾贝卡找自己来求救的事情告诉了夏空,他遵守了和蕾贝卡之间的约定,决定死守人鱼的秘密。
“我们决不能把见到他们的事说出去,否则会给他们一族带来太多的麻烦,我们得保护他们。”
夏空在听到郑和的话后曾这样叮嘱过。
其实不用夏空说太多,郑和自己也十分清楚该怎么做。郑和是个善良的人,他除了航海和打仗之外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兴趣,遇到美人鱼的事确实足以让他震惊,但他却无论如何不会把这件事说出去,因为他也和夏空一样,要保护这些善良纯真的人鱼族。
古里给郑和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印象,于是他决定在这里留个纪念。
郑和在出前,带领属下和当地人一起在古里的海岸上建立了一个碑亭,在上面刻上了碑文,以纪念这段历史。
“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皞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
这是一座历史的里程碑,也是代表大明和古里友好的最佳象征,从此以后古里国王将这里视作圣地,严令举国上下共同保护,决不能让碑亭受到一丝破坏。
郑和的船队开始返航了,迎风站在船上的郑和注视着那渐渐远去的古里海岸,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我们会再来的!
第一次远航就这样完成了,船队浩浩荡荡地向着中国返航,然而上天似乎并不愿意郑和就这样风平浪静地回到祖国,它已经为这些急于回家的人们准备好了最后一道难关,而对于郑和和他的船队来说,这是一场真正的考验,一场生死攸关的考验。
之前也提到过,郑和这次下西洋带着朱棣赐给三个国家国王的册封诏书,苏门答蜡和古里的国王都受宠若惊的接受了朱棣的册封,唯有锡兰山国的国王拒不接受,还将郑和赶了出来。
来的时候已经碰过一鼻子灰了,郑和回去的时候并不打算在锡兰山国的境内停留太久,虽说任务还没完成,但郑和觉得实在没必要了。
然而让他意外的事生了,锡兰山国的国王竟然派出使者等在郑和回程的海域之中,要求请见大明的使臣。
郑和有点儿蒙圈儿,这算是唱的哪一出?
和夏空简单的合计了一下,郑和决定还是接见这些锡兰山国的使者,听听看他们有什么说法。
谈判的内容大出郑和和夏空所料,锡兰山国的国王亚烈表示自己想清楚了,为之前的鲁莽和无礼向大明的使臣道歉,并且提出自己想要接受天朝圣国的册封,希望大明的使臣能够移驾到王宫中详谈。
乍一听到这个消息,郑和和杨夏空都保持着怀疑的态度,他们还可以想起当时第一次来这里时,国王亚烈对他们表露出的强烈排斥和抵触,如今不过几个月的时间,这位国王的态度竟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换成是谁都会觉得很难以置信。
不过,既然对方的使者已经把话说出来了,本来就带着册封任务的郑和是不能袖手旁观的,于是他命令船队在锡兰山国靠岸,然后自己带着夏空和五千仪仗士兵跟随使者深入内6去王宫见亚烈。
夏空一直很不相信亚烈的说辞,认为这个国王出尔反尔一定有他的原因,而且是不好的原因。
而事情的展也正中了夏空的猜测,就在郑和等人深入内6后不久,亚烈埋伏在海岸旁的五万军队就将郑和的船队团团围住了,他们的目的是大明船队中那数不胜数的财宝。
亚烈的计划很简单,他利用郑和册封的使命,将郑杨二人诱骗至内6之中,趁着大明船队群龙无之时围攻船队,尽可能多的抢劫船上的财宝。
但是,亚烈千算万算没有想到的是,郑和早已经有所准备。
他在离开船队之前曾经周密的布置了防御,他留在船上的绝对不是绣花枕头,而是能征善战的大明将士,这些人不仅足够抵御实力相差甚远的锡兰山军,而且还有武功高强的探子负责将事情的展快汇报给内6中的郑和。
当郑和了解到锡兰山国王的阴谋后,冷笑着将带路的使者三下五除二的绑了起来,然后带领五千士兵绕道而行,抄小路向王宫进。
亚烈的鲁莽行为彻底激怒了郑和,如果说之前锡兰山拒不受封的行为只是让郑和感到无奈的话,那么这次的诱骗和抢劫行为就郑和彻底露出了凶狠的面目了。
这样对大明使臣的欺骗,完全不把大明放在眼里的行为,让郑和对亚烈的愤怒值达到了空前的状态,于是他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让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国王见识一下大明的厉害。
只带着五千人的郑和依然势不可挡,他沿途攻破了许多沿线的防御,最后攻进了锡兰山国的王宫之中,活捉了亚烈国王一族人。
此时,锡兰山国的主力都在海岸线上攻击郑和的船队,并且被训练有素的大明将士们完全拖住,根本没有任何机会脱身回防。
帝都和王宫变成了任人宰割的空城,郑和根本没有费任何力气就将亚烈一族人全部抓获。
亚烈国王这时才知道自己做了最错误的一个决定,他可以不接受大明的册封,但这不代表他可以放肆到抢劫大明的船队。
关键时刻,大明的将士们用最现实的做法教会了亚烈一个道理,永远不要不知好歹,也永远不要不自量力。
郑和在锡兰山国的举动震惊了沿海一线所有国家,他们无不感叹于大明国力的强大,也无不佩服郑和的决断和气量。
郑和在亚烈第一次拒绝受封的时候并没有动用任何武力,而是礼貌的从锡兰山国的国境中离开,回程的时候也只是打算路过而已,连停留的打算都没有。
然而亚烈的做法实在太过分,郑和给他这些教训也是理所应当。
这次的事件后,郑和意外的在沿途各国中得到了极高的好评,也为他之后的六次下西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郑和的努力,西洋各国于明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虽然彼此之间生活习惯不同,国力相差很大,但开放的大明并未因此对这些国家另眼相看,它以自己的文明和宽容真正从心底征服了这些国家。
大明统治下的中国并没有在船队上架上高音喇叭,宣扬自己是为了和平友善而来,正如后来那些拿着圣经,乘坐着几艘小船,高声叫嚷自己是为了传播福音而来的西方人。
郑和的船队带来的是丰富的贸易品和援助品,这是因为某些国家确实很穷,他的船队从未主动攻击过,即使是自卫也很有分寸,从不仗势欺人,西洋各国的人们,无论人种,无论贫富,都能从这些陌生的人脸上看到真诚的笑容,他们心中明白,这些人是友善的给予者。
而西方探险家们在经历最初的惊奇后,很快现这些国家有着巨大的财富,却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于是他们用各种暴力手段、杀人放火,只是为了抢夺本就属于当地人的财产。
南非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曾经说过:西方人来到我们面前时,手中拿着圣经,我们手中有黄金,后来就变成了,他们手中有黄金,我们手中拿着圣经。
这是一个十分中肯的评价,对于那些西方人,当地人心中明白:这些人是邪恶的掠夺者。
即使他们最终被这些西方人所征服,但他们决不会放弃反抗,他们会争取到自由的那一天,因为这种蛮横的征服是不可能稳固的。
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抢掠,是很不简单的。
它不是武力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
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
这才是真正的征服。
永乐五年的时候,郑和的船队在福建靠岸,正式结束了第一次的下西洋航行。
回到皇宫之中后,朱棣在奉天殿接见了两位风尘仆仆的正使,并且激动的看着他们带回来的东西。
这是一次伟大的航行,而郑和也因此成为了后世中伟大的航海家。
第一次下西洋的任务,在救出夏空、抓住陈祖义之后正式结束了。[ 虽然临了闹了这么一出,但好在结局还是皆大欢喜,最起码没有闹到完全无法收拾的地步。
准备起航吧!
回美丽的古里,郑和心中十分感慨。
这里物产丰富,风景优美,人们和善大度,友好热情,这一切都给郑和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而且……这里还有神秘的美人鱼一族。
夏空似乎和这些人鱼感情很好,起航前特意去找他们告别。
郑和当然没有把见到美人鱼的事说出去,他只是把蕾贝卡找自己来求救的事情告诉了夏空,他遵守了和蕾贝卡之间的约定,决定死守人鱼的秘密。
“我们决不能把见到他们的事说出去,否则会给他们一族带来太多的麻烦,我们得保护他们。”
夏空在听到郑和的话后曾这样叮嘱过。
其实不用夏空说太多,郑和自己也十分清楚该怎么做。郑和是个善良的人,他除了航海和打仗之外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兴趣,遇到美人鱼的事确实足以让他震惊,但他却无论如何不会把这件事说出去,因为他也和夏空一样,要保护这些善良纯真的人鱼族。
古里给郑和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印象,于是他决定在这里留个纪念。
郑和在出前,带领属下和当地人一起在古里的海岸上建立了一个碑亭,在上面刻上了碑文,以纪念这段历史。
“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皞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
这是一座历史的里程碑,也是代表大明和古里友好的最佳象征,从此以后古里国王将这里视作圣地,严令举国上下共同保护,决不能让碑亭受到一丝破坏。
郑和的船队开始返航了,迎风站在船上的郑和注视着那渐渐远去的古里海岸,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我们会再来的!
第一次远航就这样完成了,船队浩浩荡荡地向着中国返航,然而上天似乎并不愿意郑和就这样风平浪静地回到祖国,它已经为这些急于回家的人们准备好了最后一道难关,而对于郑和和他的船队来说,这是一场真正的考验,一场生死攸关的考验。
之前也提到过,郑和这次下西洋带着朱棣赐给三个国家国王的册封诏书,苏门答蜡和古里的国王都受宠若惊的接受了朱棣的册封,唯有锡兰山国的国王拒不接受,还将郑和赶了出来。
来的时候已经碰过一鼻子灰了,郑和回去的时候并不打算在锡兰山国的境内停留太久,虽说任务还没完成,但郑和觉得实在没必要了。
然而让他意外的事生了,锡兰山国的国王竟然派出使者等在郑和回程的海域之中,要求请见大明的使臣。
郑和有点儿蒙圈儿,这算是唱的哪一出?
和夏空简单的合计了一下,郑和决定还是接见这些锡兰山国的使者,听听看他们有什么说法。
谈判的内容大出郑和和夏空所料,锡兰山国的国王亚烈表示自己想清楚了,为之前的鲁莽和无礼向大明的使臣道歉,并且提出自己想要接受天朝圣国的册封,希望大明的使臣能够移驾到王宫中详谈。
乍一听到这个消息,郑和和杨夏空都保持着怀疑的态度,他们还可以想起当时第一次来这里时,国王亚烈对他们表露出的强烈排斥和抵触,如今不过几个月的时间,这位国王的态度竟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换成是谁都会觉得很难以置信。
不过,既然对方的使者已经把话说出来了,本来就带着册封任务的郑和是不能袖手旁观的,于是他命令船队在锡兰山国靠岸,然后自己带着夏空和五千仪仗士兵跟随使者深入内6去王宫见亚烈。
夏空一直很不相信亚烈的说辞,认为这个国王出尔反尔一定有他的原因,而且是不好的原因。
而事情的展也正中了夏空的猜测,就在郑和等人深入内6后不久,亚烈埋伏在海岸旁的五万军队就将郑和的船队团团围住了,他们的目的是大明船队中那数不胜数的财宝。
亚烈的计划很简单,他利用郑和册封的使命,将郑杨二人诱骗至内6之中,趁着大明船队群龙无之时围攻船队,尽可能多的抢劫船上的财宝。
但是,亚烈千算万算没有想到的是,郑和早已经有所准备。
他在离开船队之前曾经周密的布置了防御,他留在船上的绝对不是绣花枕头,而是能征善战的大明将士,这些人不仅足够抵御实力相差甚远的锡兰山军,而且还有武功高强的探子负责将事情的展快汇报给内6中的郑和。
当郑和了解到锡兰山国王的阴谋后,冷笑着将带路的使者三下五除二的绑了起来,然后带领五千士兵绕道而行,抄小路向王宫进。
亚烈的鲁莽行为彻底激怒了郑和,如果说之前锡兰山拒不受封的行为只是让郑和感到无奈的话,那么这次的诱骗和抢劫行为就郑和彻底露出了凶狠的面目了。
这样对大明使臣的欺骗,完全不把大明放在眼里的行为,让郑和对亚烈的愤怒值达到了空前的状态,于是他下定了决心,一定要让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国王见识一下大明的厉害。
只带着五千人的郑和依然势不可挡,他沿途攻破了许多沿线的防御,最后攻进了锡兰山国的王宫之中,活捉了亚烈国王一族人。
此时,锡兰山国的主力都在海岸线上攻击郑和的船队,并且被训练有素的大明将士们完全拖住,根本没有任何机会脱身回防。
帝都和王宫变成了任人宰割的空城,郑和根本没有费任何力气就将亚烈一族人全部抓获。
亚烈国王这时才知道自己做了最错误的一个决定,他可以不接受大明的册封,但这不代表他可以放肆到抢劫大明的船队。
关键时刻,大明的将士们用最现实的做法教会了亚烈一个道理,永远不要不知好歹,也永远不要不自量力。
郑和在锡兰山国的举动震惊了沿海一线所有国家,他们无不感叹于大明国力的强大,也无不佩服郑和的决断和气量。
郑和在亚烈第一次拒绝受封的时候并没有动用任何武力,而是礼貌的从锡兰山国的国境中离开,回程的时候也只是打算路过而已,连停留的打算都没有。
然而亚烈的做法实在太过分,郑和给他这些教训也是理所应当。
这次的事件后,郑和意外的在沿途各国中得到了极高的好评,也为他之后的六次下西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郑和的努力,西洋各国于明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虽然彼此之间生活习惯不同,国力相差很大,但开放的大明并未因此对这些国家另眼相看,它以自己的文明和宽容真正从心底征服了这些国家。
大明统治下的中国并没有在船队上架上高音喇叭,宣扬自己是为了和平友善而来,正如后来那些拿着圣经,乘坐着几艘小船,高声叫嚷自己是为了传播福音而来的西方人。
郑和的船队带来的是丰富的贸易品和援助品,这是因为某些国家确实很穷,他的船队从未主动攻击过,即使是自卫也很有分寸,从不仗势欺人,西洋各国的人们,无论人种,无论贫富,都能从这些陌生的人脸上看到真诚的笑容,他们心中明白,这些人是友善的给予者。
而西方探险家们在经历最初的惊奇后,很快现这些国家有着巨大的财富,却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于是他们用各种暴力手段、杀人放火,只是为了抢夺本就属于当地人的财产。
南非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曾经说过:西方人来到我们面前时,手中拿着圣经,我们手中有黄金,后来就变成了,他们手中有黄金,我们手中拿着圣经。
这是一个十分中肯的评价,对于那些西方人,当地人心中明白:这些人是邪恶的掠夺者。
即使他们最终被这些西方人所征服,但他们决不会放弃反抗,他们会争取到自由的那一天,因为这种蛮横的征服是不可能稳固的。
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抢掠,是很不简单的。
它不是武力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
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
这才是真正的征服。
永乐五年的时候,郑和的船队在福建靠岸,正式结束了第一次的下西洋航行。
回到皇宫之中后,朱棣在奉天殿接见了两位风尘仆仆的正使,并且激动的看着他们带回来的东西。
这是一次伟大的航行,而郑和也因此成为了后世中伟大的航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