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0章 萌动18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书包网 www.shubao.la,最快更新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最新章节!
野草青青,人烟凋寂,百里不闻鸡犬之声,这就是辽河平原上最直观的现状。
除了那些较大的城寨大邑里,还有些许人气之外,其他地方几乎成了蔓草疯长和野生动物纵情往来的乐园。
由此也可以感受到接连不断的战事,给这些首当其冲的地方,所带来的可怕影响和恶劣后果,所谓的“兴亡皆为其苦”的基本道理。
而事实上这些仍旧未被放弃的据点的近郊,大片的农田和菜畦,也因为缺乏合用的劳力,而早已经被荒废多时了。
只有贴着城墙下,一些不用人怎么费心照料和饲弄的瓜菜,才在架子和土梗山,乱糟糟生长的比较繁盛。
偶尔能够见到的也只有少许妇孺的身影,个中的死气沉沉和萧条颓败,与我当初从这里经过时,那种沿途皆是欢欣鼓舞或是踊跃呼应的情形,形成了尤为鲜明的对照。
而对于淮东军的旗下,那些第一次踏入这片土地的人来说,则是另一种全新的体验。
“真是上好的田土成色啊。”
来自新部队的老军邓坊,拽着一把散发着新鲜气息的泥土,反复的叹息道,从他散落的指缝间,可以清晰的看见,里面黑黝黝的腐殖质。
本以为辽西南部沿海的那些平原之地,就已经够好了;却没想到在被东北的苦寒之境,还有更加腴肥适宜的地方。
因为北面和西面的群山,将蒙古高原吹来的寒流,给削夺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春夏来自东南海上的水气和积雨云,却可以通过毫无遮挡的沿海吹入内地。
因此,也造成了当地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雨热同期,日照充足的独特气候优势,也是很好的农业产区。
再加上历代数条流域之内,冲击沉淀下来的有机质,可谓是土厚水深,事宜长久耕拓的天赋之地。
而在辽河两岸流域,分布相对密集的人口聚居区。
前段时间各家诸侯乱奔于野,相互火拼和争斗不休,由此在地方上留下的纵情烧掠和肆意破坏的痕迹,犹然体现在那些城寨村邑之间。
而罗允孝帅本家大军,一而再再而三的击破叛党的战场;依旧是到处新土皑皑,游曳着成群野狗和昏鸦,残断遗弃的兵器旗帜,仍然是随处可见;
就仿若是一处处悄然在风中叹息的碑丛一般的,徐徐簇立在旷野之间,又隐约埋没在新长出来的芳草萋萋之间。
当我们度过辽河的最后一条支系——浑水,算是进入传统罗藩的腹地之后。随着围墙环绕村邑的重新出现,而再度变得人气和烟火藩息起来。
但是依旧是难掩那种萧条颓败的气息,而且不分老幼人人皆是面有菜色;就算是少许站在墙头或是村口,持木矛警戒的青壮年,也难掩那种肌疲之态。
而在道路上,更是不乏成群结队游荡的流民,以及陆陆续续倒毙的新旧尸体,有些上面还有被切割和啃噬过的可疑痕迹。
无不在提醒着我们,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半夏时节;这时候我们自带的淄粮,就成了某种先见之明了。因为相比过来的时候各种地方百姓争相带着自家的农产品,汇聚成临时草市的盛况;现在,却是有钱也在地方买不到多少东西了。
而罗藩为首的联军,屡次追加在他们头上的战争,不但抽干了当地的青壮劳力,征收走了地方上最后一点积余和库存;也让当地最忌本的农业生产,陷入了严重的短缺和困顿之中。
从田地里稀稀拉拉,长势很差的禾苗看,最起码今年的歉收乃至绝收,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这就是农业社会和小农体系的脆弱性。上位者一旦处置不当或是准备有所不足,便是很容易从局部的问题,演变成弥散开来旷日持久的天灾人祸。
但是显然现在辽城方面对此似无所觉,或者暂且无暇顾及这方面的问题。
当然了,战争中壮年的损失固然很大,但是对于当地的人口底子来说,也不过是一代人的事情,只要等到青少年的一代重新成长起来,或许就可以有所缓解。
但这个前提是,他们得能熬过这几年的光景,继续活到成年为止,而不是饿死、病死在相继逃荒的道路上。
本地的百姓因为靠近本家腹地,又处于相对产出富庶的地区,总算可以靠历年积攒下来,最后一些积蓄勉强坚持着;
但是稍远一些的外州领下,却是都已经过不下去,而由乡社一级的领头人,带着出来逃荒和乞食了。
其中甚至还有一些从外藩越境而来的,因为他们各自的诸侯藩家,亦是打得不可开交而各种生灵涂炭,民生艰迫。
再加上因为多次抽调走驻守的兵员,而导致的边防空虚;以及相当部分的驻军和府兵,牵涉、参与进本家叛乱而击破俘虏,导致他们原本驻守的据点变得几乎不设防;是以,轻而易举的就这么一路流窜过来了。
然后,这又变成了外来者和本地人的矛盾。本地的代官治下维持现状业已很是勉强,更是没有多余的资源和余地,来帮助他们摆脱或是缓解困境;
反倒是因为骤然涌入的编外人口,造成了更多治安的压力和其他社会秩序上的问题。因此,沿途的城邑和村镇,在面对外来逃荒者的群体,采取了某种严防死守坚拒在外的态度。
当然对我来说,这其中未尝也没有某种转移内部矛盾的手段和行迹。也就是在普遍生活艰难的情况下,用流民悲惨境况对比出来的差距感,来保持治下的稳定和团结。
只是,
在我同行的队伍当中接连发生了好几次,群体自发性的陆续沿途赈济行为,而导致一大群人跟上我们,主动要求卖身为奴的事件之后;
我也正式下了一个决定:以提供安置家人或是卖断身价的少许口粮为代价,就近招募这些流民去辽西劳役营里的开拓荒地。而所需的粮食合格物资,通过海路从淮东追加好了。
虽然这种挖名义上盟友(领民)墙角的行为,在平日里会很有些麻烦和手尾;
但是现在这种对方明显有求于我的局面下,相信还是可以比较顺利的交涉出一个结果来的;说不定对方还要暗自感谢我,替他决解了某种烦恼呢。
结果多停留了一天操作下来,我还顺便从沿途地方招揽到了一些少年男女;虽然当地的壮劳力严重匮乏,但是各家生养的子女可不算少的,干活固然没法和成年人相比,但作为吃饭的嘴巴却也是不小的负担。
因此通过地方的代官出面,其实不乏有人家主动要求,籍着这个机会给生计艰难的家中减少负担,还能增加些许收益。
当然了,说是作为类似学徒的雇工干上几年再说,但是进了我的劳役营,就别想那么轻而易举的再出来了。在大集体环境影响之下,自有一套对于这些少年人的同化,或者说洗脑的手段和制度。
这样,他们与辽西当地编管起来的土户居民,有着天然的隔阂和地域上的排斥性,混编在一起相互监视之后,也不至于在地方串谋起来做点什么;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和调控,甚至会形成某种相互制衡和竞争的关系。
恩,我发现自己在这个位置上呆的久了,考虑问题也似乎变得越来越腹黑和极端功利主义化了。
然而,也在这个时候,
我再次得到一个消息,实质上分裂自立的前家老,曾经贵为讨伐大军的二号人物罗湛容,在大势使然之下,终于对罗允孝为首的本家方面低头认输了。
因此,自愿遣归部众而前往辽城为两代藩主奔丧。因此代藩主罗允孝也颇为慷慨大度的表态,特许他带扈从五百前来本家。
于是一时之间,罗藩领内十一州上下震动而各地反响连天;那些******和尚在观望的地方人等,也几乎不约而同在一夜之间就“无药而愈”或是“道路通畅”“地方平靖”了;纷纷动了起来带着部属和凑出来的贡礼,开始向辽城而去了。
因此,除了远远出逃外藩的若干罗肃先残党之外,眼见得刚刚走向崩解离析危崖和关口的安东大罗氏,又再次被强大的外力和内因,给统一聚合起来了起来,而令人再度见到某种家业复兴的前景和预期。
再次见到了依旧宏伟异常的辽城,以及城外车水马龙的营地;只是短短月半之间,却已经是物是人非,此下而上都换了一番面貌了。
野草青青,人烟凋寂,百里不闻鸡犬之声,这就是辽河平原上最直观的现状。
除了那些较大的城寨大邑里,还有些许人气之外,其他地方几乎成了蔓草疯长和野生动物纵情往来的乐园。
由此也可以感受到接连不断的战事,给这些首当其冲的地方,所带来的可怕影响和恶劣后果,所谓的“兴亡皆为其苦”的基本道理。
而事实上这些仍旧未被放弃的据点的近郊,大片的农田和菜畦,也因为缺乏合用的劳力,而早已经被荒废多时了。
只有贴着城墙下,一些不用人怎么费心照料和饲弄的瓜菜,才在架子和土梗山,乱糟糟生长的比较繁盛。
偶尔能够见到的也只有少许妇孺的身影,个中的死气沉沉和萧条颓败,与我当初从这里经过时,那种沿途皆是欢欣鼓舞或是踊跃呼应的情形,形成了尤为鲜明的对照。
而对于淮东军的旗下,那些第一次踏入这片土地的人来说,则是另一种全新的体验。
“真是上好的田土成色啊。”
来自新部队的老军邓坊,拽着一把散发着新鲜气息的泥土,反复的叹息道,从他散落的指缝间,可以清晰的看见,里面黑黝黝的腐殖质。
本以为辽西南部沿海的那些平原之地,就已经够好了;却没想到在被东北的苦寒之境,还有更加腴肥适宜的地方。
因为北面和西面的群山,将蒙古高原吹来的寒流,给削夺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春夏来自东南海上的水气和积雨云,却可以通过毫无遮挡的沿海吹入内地。
因此,也造成了当地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雨热同期,日照充足的独特气候优势,也是很好的农业产区。
再加上历代数条流域之内,冲击沉淀下来的有机质,可谓是土厚水深,事宜长久耕拓的天赋之地。
而在辽河两岸流域,分布相对密集的人口聚居区。
前段时间各家诸侯乱奔于野,相互火拼和争斗不休,由此在地方上留下的纵情烧掠和肆意破坏的痕迹,犹然体现在那些城寨村邑之间。
而罗允孝帅本家大军,一而再再而三的击破叛党的战场;依旧是到处新土皑皑,游曳着成群野狗和昏鸦,残断遗弃的兵器旗帜,仍然是随处可见;
就仿若是一处处悄然在风中叹息的碑丛一般的,徐徐簇立在旷野之间,又隐约埋没在新长出来的芳草萋萋之间。
当我们度过辽河的最后一条支系——浑水,算是进入传统罗藩的腹地之后。随着围墙环绕村邑的重新出现,而再度变得人气和烟火藩息起来。
但是依旧是难掩那种萧条颓败的气息,而且不分老幼人人皆是面有菜色;就算是少许站在墙头或是村口,持木矛警戒的青壮年,也难掩那种肌疲之态。
而在道路上,更是不乏成群结队游荡的流民,以及陆陆续续倒毙的新旧尸体,有些上面还有被切割和啃噬过的可疑痕迹。
无不在提醒着我们,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半夏时节;这时候我们自带的淄粮,就成了某种先见之明了。因为相比过来的时候各种地方百姓争相带着自家的农产品,汇聚成临时草市的盛况;现在,却是有钱也在地方买不到多少东西了。
而罗藩为首的联军,屡次追加在他们头上的战争,不但抽干了当地的青壮劳力,征收走了地方上最后一点积余和库存;也让当地最忌本的农业生产,陷入了严重的短缺和困顿之中。
从田地里稀稀拉拉,长势很差的禾苗看,最起码今年的歉收乃至绝收,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这就是农业社会和小农体系的脆弱性。上位者一旦处置不当或是准备有所不足,便是很容易从局部的问题,演变成弥散开来旷日持久的天灾人祸。
但是显然现在辽城方面对此似无所觉,或者暂且无暇顾及这方面的问题。
当然了,战争中壮年的损失固然很大,但是对于当地的人口底子来说,也不过是一代人的事情,只要等到青少年的一代重新成长起来,或许就可以有所缓解。
但这个前提是,他们得能熬过这几年的光景,继续活到成年为止,而不是饿死、病死在相继逃荒的道路上。
本地的百姓因为靠近本家腹地,又处于相对产出富庶的地区,总算可以靠历年积攒下来,最后一些积蓄勉强坚持着;
但是稍远一些的外州领下,却是都已经过不下去,而由乡社一级的领头人,带着出来逃荒和乞食了。
其中甚至还有一些从外藩越境而来的,因为他们各自的诸侯藩家,亦是打得不可开交而各种生灵涂炭,民生艰迫。
再加上因为多次抽调走驻守的兵员,而导致的边防空虚;以及相当部分的驻军和府兵,牵涉、参与进本家叛乱而击破俘虏,导致他们原本驻守的据点变得几乎不设防;是以,轻而易举的就这么一路流窜过来了。
然后,这又变成了外来者和本地人的矛盾。本地的代官治下维持现状业已很是勉强,更是没有多余的资源和余地,来帮助他们摆脱或是缓解困境;
反倒是因为骤然涌入的编外人口,造成了更多治安的压力和其他社会秩序上的问题。因此,沿途的城邑和村镇,在面对外来逃荒者的群体,采取了某种严防死守坚拒在外的态度。
当然对我来说,这其中未尝也没有某种转移内部矛盾的手段和行迹。也就是在普遍生活艰难的情况下,用流民悲惨境况对比出来的差距感,来保持治下的稳定和团结。
只是,
在我同行的队伍当中接连发生了好几次,群体自发性的陆续沿途赈济行为,而导致一大群人跟上我们,主动要求卖身为奴的事件之后;
我也正式下了一个决定:以提供安置家人或是卖断身价的少许口粮为代价,就近招募这些流民去辽西劳役营里的开拓荒地。而所需的粮食合格物资,通过海路从淮东追加好了。
虽然这种挖名义上盟友(领民)墙角的行为,在平日里会很有些麻烦和手尾;
但是现在这种对方明显有求于我的局面下,相信还是可以比较顺利的交涉出一个结果来的;说不定对方还要暗自感谢我,替他决解了某种烦恼呢。
结果多停留了一天操作下来,我还顺便从沿途地方招揽到了一些少年男女;虽然当地的壮劳力严重匮乏,但是各家生养的子女可不算少的,干活固然没法和成年人相比,但作为吃饭的嘴巴却也是不小的负担。
因此通过地方的代官出面,其实不乏有人家主动要求,籍着这个机会给生计艰难的家中减少负担,还能增加些许收益。
当然了,说是作为类似学徒的雇工干上几年再说,但是进了我的劳役营,就别想那么轻而易举的再出来了。在大集体环境影响之下,自有一套对于这些少年人的同化,或者说洗脑的手段和制度。
这样,他们与辽西当地编管起来的土户居民,有着天然的隔阂和地域上的排斥性,混编在一起相互监视之后,也不至于在地方串谋起来做点什么;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和调控,甚至会形成某种相互制衡和竞争的关系。
恩,我发现自己在这个位置上呆的久了,考虑问题也似乎变得越来越腹黑和极端功利主义化了。
然而,也在这个时候,
我再次得到一个消息,实质上分裂自立的前家老,曾经贵为讨伐大军的二号人物罗湛容,在大势使然之下,终于对罗允孝为首的本家方面低头认输了。
因此,自愿遣归部众而前往辽城为两代藩主奔丧。因此代藩主罗允孝也颇为慷慨大度的表态,特许他带扈从五百前来本家。
于是一时之间,罗藩领内十一州上下震动而各地反响连天;那些******和尚在观望的地方人等,也几乎不约而同在一夜之间就“无药而愈”或是“道路通畅”“地方平靖”了;纷纷动了起来带着部属和凑出来的贡礼,开始向辽城而去了。
因此,除了远远出逃外藩的若干罗肃先残党之外,眼见得刚刚走向崩解离析危崖和关口的安东大罗氏,又再次被强大的外力和内因,给统一聚合起来了起来,而令人再度见到某种家业复兴的前景和预期。
再次见到了依旧宏伟异常的辽城,以及城外车水马龙的营地;只是短短月半之间,却已经是物是人非,此下而上都换了一番面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