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友(重生)_分卷阅读_209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风起龙城、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星门、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
书包网 www.shubao.la,最快更新帝王之友(重生)最新章节!
崔季明心里早早做了这个决定,她理智知道,自己应该老老实实的在山东境地先谋兵,但她几乎可以确定行归于周在这动荡之后,必定要有一次往后可能再不会有的集会。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虽有风险,但她一个人出入,反而更容易逃脱。
但当她渐渐能下地时,这处山东境内无人的荒村,却赶来了一批特殊的人,带来了一个令她愤怒到麻木的消息。
曾经并肩作战的大同军与横野军的主将叛乱,如今在山东各占地盘自立为节度使。
而部分南方的部队竟然装配有贺拔刀,在战场上一时无人可挡,却将此刀名改为南矛刀。显然是南方已经琢磨出了夹钢技术,开始大批制造此刀。
当她被蒋深扶着,听着院落中站的三四十个当年从凉州大营裁下的老兵说出此事时,她几乎浑身要发抖。
老兵道:“三郎,纵然勋国公府已空,或许贺拔姓在无后人能上战场。但此刀是贺拔公给军中留下的最后一件宝物,刀刃是指向蛮夷外敌的,刀背是护着西北边疆的,绝不能让南地随意编排上名字,偷走后用于屠杀大邺百姓!”
崔季明望着他们。她知道这段时间蒋深不但调查过行归于周,也联系了不少当年被裁下的旧部,或许是他通知这些人来的,或许是这些如今在山东河北生活的人,听闻了贺拔公身死的消息,不约而同赶到了郓州。
崔季明垂眼道:“贺拔家的血就躺在这刀中,无论如何,都要为刀正名。”
第200章
长安城里下起了春夏之交的第一场雨,泥土里的味儿全被这场雨搅了出来,长安城内许多没有铺砖的黄土地,泥巴被来回的车马压的东倒西歪。
没有人会在这个时候敢跨过坊间沟壑丛生的正街,愈发普及的四轮马车碾压的街道上到处都是泥的河流,其中还混有马粪牛尿,不小心踩进这些浑水里,能从脚底吞到膝盖。
然而深夜,却有一队人马穿行在暴雨中,他们皮斗篷被雨水砸出扇巴掌似的清脆声响,好似淌着油的披风上,划过坊门外石灯罩下的灯光,四腿笔直的马踏开了泥水,朝长安城最大的几处府邸而去。
而此时,郑府正门大开着,那马队居然窜进正门里,往前奔过了两个石板地大院子才停下来,里头的影壁如遮羞般挡着里面的惨状。
几颗头颅滚落在地,被绑着的女人和孩子跪在地上,淋得如同落汤鸡一般,或许也在嚎啕大哭,但雨水打在地面的声音,遮掩了一切。
莫天平吼道:“郑家的都在这里了?”
他旁边的金吾卫高手回道:“郑湛和他的长子、十一子都不在!”
莫天平:“不都是说一直密切关注着郑府么?!什么时候跑掉的?!”
金吾卫:“或许很早!毕竟这样的大府宅每天出入的下人就有多少,圣人怎么也不能查每个出府的下人啊!”
莫天平:“他倒是如今成了丧家之犬也无所谓是了吧!听闻郑家打算从荥阳郡望也随着起兵,倒是真胆大啊!也不用叛军打到汴州了,如今已经没有叛军了,全都是各立为节度使了。荥阳可是在洛阳与汴州之间,王家郡望在太原,怪不得要拿你们来出头,你们要是不被震慑,就是两座重城要动乱!”
金吾卫看着跪在那里的女子,面露不忍:“真的要全部诛杀么?”
莫天平就着淌到刀面上的雨水,手掌从光滑的刀面上滑过去,揩净了血迹,冷笑道:“觉得他们不过是无知妇人不该死?问山东那些死了都没地儿埋的农户去,问那些被一把火烧了尸骨的邺兵去!多少不该死的人都死了,不差他们这些了!杀!”
他说罢,转身朝外走去,对旁边刚刚从正门进来的金甲兵道:“王家也是这个状况?王晋辅不是还在朝中?”
那金吾卫答道:“王晋辅似乎是被王家留在长安当作弃子的,已经杀了。王家和郑家境况差不多,长安这支的宗主只带走了一个嫡子。”
莫天平冷哼一声:“什么宗族世家,干点大事儿恨不得把全家人拖进来,跑的时候,谁也不管了!他们不是往太原、荥阳本家逃,就是去了建康,通知沿路州县,他们能一时扮的了下人,可扮不了一路!”
莫天平翻身上马,对着身后的部分金吾卫打了个呼哨,朝夜色风雨中屹立的大兴宫而去。
而内书房,殷胥点着灯烛,看向立在书案前三步远的崔南邦,道:“既然来了,便说罢。纵然朝堂上因为郑王两姓一事战战兢兢,你也该知晓朕不会杀你的。毕竟朕能登基,你也算是有些功劳,崔家长房如今没有被我针对的必要。”
崔南邦里头的衣摆还湿漉漉的,他身上有一股浓重的酒味,穿着也相当散漫不得体,殷胥却没在意这些,他叫耐冬给崔南邦拿了个垫子,他就这么盘腿而坐,道:“愿圣人理解,我若不喝些酒,实在没有胆子深夜入宫来。”
殷胥抬了抬手道:“崔家也不知出你一个酒贪。说罢。”
崔南邦似乎喝的够醉,他道:“圣人究竟是多少夜不眠不休了,朝堂上群臣可都知晓了此事,我看着您这面色,随时都能病倒。”
殷胥:“倒不了,我还没到能入土的时候。”
崔南邦笑了笑,垂下头半晌才道:“我认为圣人破坏了大邺从立国之初就有的朝廷和官制,如今您的御笔权力几乎是朝堂上其他官员无法批驳的,这是在让大邺自寻死路。一套令政,无法被批驳、没有制约,不可纠错,这太可怕了!如今不过只开始几个月,若如此下去,会害死大邺的不是外头的冲击,不是底层可能蔓延的故疾,而是您一时的差错。”
一旁的耐冬听了这话,几乎是整个脊背都绷了起来。就凭这话……指责圣人会毁了一个国家的话,足够让崔家长房再少个儿子了!
崔南邦两只手搓了搓膝头,听着外头雨声愈发响亮,声音压低却坚定得道:“您若是打算长此以往这样下去,比行归于周先崩溃的是大邺朝廷!”
殷胥动了动眉梢,往后仰去:“你认为的长此以往是几年?”
他说了你,崔南邦也没有再自称臣,而是用“我”自称。
崔南邦没有想到他不但没有愤怒,却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他道:“这与圣人息息相关,只要是圣人出了差错,如同雪山崩塌一样,倒下去可能只要十天。我本想说四五年,但圣人在……贺拔公战死后显露的样子,让我觉得心惊。或许两三年?您纵然在登基后,显露出了理智和老练,但……”
殷胥:“我预计是两年,手揽大权两年。只可惜如今出事的地方太多,到我手中需要处理的政务也太多,两年是我能想象到自己尽力包揽一切且不出大错的极限了。”
崔南邦愣了愣:“……圣人也认为此举……不益于江山,那为何要做?难道就是为了更快能够实施行动?”
殷胥:“两方面原因罢。”他撑着桌案起身,似乎身子有些不稳,却仍然站起身来,皱着眉头继续道:“一是时间,如今的战事甚至不像是前朝历史上任何一次,这如同一场要潜伏够百年的瘟疫,在我不知晓的时候传播开来,相约在这个春天一齐爆发。根据每日清晨得到的军报的那些变动,那估摸要每三天制一张地图才够。一手的威权,是不被人钻空子,前行畅通的保障。不管你作为士子信不信,都必须承认威权能让大邺渡过眼前即将掀起的巨浪。”
他拿起桌案上一个小瓷坛,拿起一片去核的酸梅放入口中,道:“二是,我无人可用。我不是不愿意启用世家,重要的是如今世家与皇姓的天平中,我每往朝堂上放一个有才能的世家子,都要反复斟酌。他的背景,他的经历,他的眼界与才能是否堪用。崔郑王三姓还与李党不同,他们是以自家姓氏子弟蚀空了朝堂的架子,然后一走了之。”
崔南邦:“圣人没有考虑过长安内官职稍低的官员么?或者是地方上治理有功的高官。”
他说着说着,却觉得自己本来像是向圣人直谏,却变成了他在追问求解。
殷胥:“懂民情,知晓官场,有实干经验,怕也会有很可靠现实的作风。但是这样的人堪当高位么?我不认为。我一直有在想,有什么人会走到内书房,斥责我的行事危害大邺,破坏了这套稳定的朝堂机制。我想了很多人选,但想来想去,我能确定的一点,便是……来得一定是世家出身之人。因为有些远见、担当和理智,是世家内这样持续百年的选才育才方法才能培养出来的。积淀说的就是这种事情。”
他叹道:“也是因为世家源源不断的为朝廷提供有才之士,大邺才就觉得有这样稳定的人才来源就算心安了,对于科举的改革也并不放在首位。的确说来,短时间内很难能以朝廷的能力,培养出世家子弟那样的人才。”
崔南邦垂头叹道:“我知晓,圣人也在等郑王两姓,能有像崔家这样,肯与家族决裂,站出来协助朝廷的人。但圣人小瞧了姓与家族对汉人的约束。崔家是特殊,我无妻无子无所畏惧,与父亲关系不睦。崔式是先帝伴读,后来其妻被行归于周间接害死,他更不可能再与行归于周一路。但郑王两家……从小教的不只是治天下,而是兴族姓。”
殷胥点头:“那你认为既能有远见又能以治天下为理想的人,能去哪里找?”
崔南邦思索片刻,抬起头:“国子监。虽然国子监很多生徒都不懂为官诀窍,甚至说有点死脑筋,但不代表他们无才无能。国子监是最靠近大兴宫的地方,他们就算没有登过朝堂,却怕是见证过不少朝堂变化,对于政令也必定各有见解!”
他显得有些激动。
殷胥:“我倒是觉得今年春闱虽然因为登基一事过了时间,但制科是无论时间的,今年开不妨开几次制科。”
崔南邦起身:“几次?往年制科,范围很窄,今年要改么?”
殷胥道:“往年糊名制进行的都很难,今年开始,所有关系到进路的科考,不论常科、制科必须糊名。”
崔南邦道:“糊名制的弊端就在于,假设此人声名狼藉,私德极差,但文采极佳,若不知道他的名字就定为状头如何?”
殷胥道:“这样的实例,怕是占不了历年科考的一成,然而靠投行卷得上层青眼,以师徒关系提携者,占往年七成以上!更何况如果有这样的人,进入官场后仍然私德不佳,行事荒唐,那便是台鉴的事情了,该贬官废黜到时候都要有依据。流言就一定可信么?若此人的声名狼藉是被捏造的呢?若此人登官位后改过自新呢?进路没必要为了防这种人,而堵死更多人。”
崔南邦点头:“那行卷制也要废除?考生资格该如何确定?”
“我倒觉得行卷本身不是坏事。”殷胥看起来精神不佳,思考却一刻也没停:“没人规定已经要按部就班读多少年的书,肯向世人自荐也可。只是糊名制既然在,便不能向考官投行卷。国子监生徒自然是全部具有制科资格,但任何非生徒的乡贡举子、平民百姓,不论身份,可向国子监投行卷,获得参与考试的生徒资格。”
崔南邦:“的确是,往年乡贡举子,都需要通过州县报名,其中不知道多少曲折和金银。而且先帝在时,如果乡贡举子落选,还会处罚州官,更使得这条路难走了。如今许多地区的州县陷于动乱,已经不可能再主持乡贡进京。臣认为,长安洛阳两处国子监,都可专门设立国子监接收行卷的部,国子监名师共同审阅行卷。蛮夷戎狄、贫民农户皆可投卷!”
殷胥点头:“此计倒是甚好。今年制科的题量、考法都要改,中第人数仍不必多,控制在十五人以内。不能因为用人就放宽政策。今年开韬略与律法,题目我来出,不考诗赋,只考经义策论,程文考卷全部废除,不可照着钉死的行目无病呻吟。”
崔南邦面露难色:“这样改动会不会太大。制科前的这段时间或许不够生徒准备。”
殷胥道:“所以今年能通过制科的人,怕是大邺最有真才实学的人。科考早已形成套路,就算如今改革,再过几年仍然可能再被人琢磨出来套路,好好珍惜今年吧。”
崔南邦:“糊名制本就足够让群臣反对了,这……”
殷胥似笑非笑的勾了勾唇角:“前头一个个都怕掉脑袋呢,我这会儿只是改个制考,他们各个心里要松口气,赶着上前会把事儿做好的。做恶人久了,就是这点好处,一旦表现一点宽容或平静,他们会毫不犹豫的立刻迎合。”
崔南邦点头:“那请允臣去侧殿,先定下诏令和方案。”
他心里却哀叹了一声,最后还是被他带跑了,冒死进谏,最后成了和圣人商议科考改革了。唉,也不怪他能独揽大权,也的确是很难有人能斗得过他啊。
殷胥挥手:“去吧,这几日,把你作为中书舍人的最后一项工作做好。”
崔南邦抬起头来,脊背紧绷。
果然他是不能容人啊——
也是。高祖都曾屠戮世家,这话往前朝去说,怕是还没说完脑袋就要掉了。
他躬身深深行礼,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沉稳:“臣领命。”
殷胥拿起笔来道:“下次大朝会后,崔南邦,任中书门下平章事。政事堂要扩大规模,修改职能,到时候你要把这个责任担起来,做不好事情,先拿你动刀。”
崔南邦猛地抬起头来。
中书门下平章事,往往由尚书仆射或侍中兼任,基本能兼任前述的两个职位,就算是大邺的宰相了。殷胥把这个实权位置拆给他,他最起码也算是半个宰相——!
殷胥道:“舍人要改制,你留在其中会不合适。舍人品级虽低,但一直实权在手,调至中书门下平章事,不算过分。”
崔南邦竟笑起来,摇摇摆摆的躬身下去又行礼:“臣领命!”
他话音刚落,外头却忽然想起了丘归的声音:“圣人,有急报!”
殷胥道:“再等等。”
他转脸对崔南邦道:“同时,我会提崔式为礼部尚书,主持这次制考,今夜我们聊过的事,你不妨去与他说一说,明日叫他进宫。”
崔南邦称是。
殷胥顿了顿又道:“听闻他一直在家中卧病,幼女也送走至太行山。若是他……精神不佳,也传我一句话。朕也失去了……很重要的人,但也不能因此对一切撒手,愿他能够出任尚书之位。毕竟三郎也盼天下能够太平。”
崔南邦愣了一下,他一些想法只敢在脑袋中过一圈,连忙躬身行礼,外头的丘归居然又焦急的敲门:“圣人!当真是急报!”
崔南邦只得告退,殷胥皱眉有些恼火的命耐冬去开门。崔南邦走出门去,只看着丘归身边,站了个穿着草鞋,身披蓑笠活像是钓鱼翁的男子。
这样的人,进宫面圣?
他匆匆扫了一眼,随着黄门从另一个方向离开。
丘归身子都在发抖,领着那蓑笠男子走进内书房,那男子的斗笠还在淌着雨水,他摘掉斗笠一甩,在地毯上留下一道水痕,风尘仆仆的面上没有什么神色,对殷胥简单行了个礼。
殷胥一惊:“陆双?!谁允你进宫的!”
陆双道:“我只身前来,是来送信的。”
他从怀里拿出一个信封,递给身边的耐冬:“是三郎给圣人的信。”
殷胥只感觉听见这几个字,两颊到脖颈一阵发麻,他半天没反应过来:“什么?是什么时候的信——难道是她到郓州之前写的?!”
陆双望了一眼面上消瘦沉郁,此刻眼睛却死死盯着他的殷胥,缓声道:“我见到了三郎。她逃出了郓州,如今无大碍。”
他话音刚落,就看着殷胥猛然起身,撞翻了桌案上瓷瓶砚台,黑色的瞳孔里泛出光来,声音颤抖:“这话,不能随便乱说……”
第201章
那封信递到他手里,殷胥竟然开始怕了。
他只捏在手里,问陆双:“如今在哪儿?她受伤了么?我命人去接她——还在郓州附近么?如今山东实在是不安定!”
陆双望了他一眼,好似望见了那些天带着人疯狂在各个村落间找人的自己。半晌道:“她受伤不轻,只是柳娘在,应该是无大碍,没有大动筋骨,所以以后行动应该也不要紧。她也很理智,很清醒。”
殷胥道:“她知道贺拔公出事了么?她哭了么……她下一步打算怎么办?”
崔季明心里早早做了这个决定,她理智知道,自己应该老老实实的在山东境地先谋兵,但她几乎可以确定行归于周在这动荡之后,必定要有一次往后可能再不会有的集会。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虽有风险,但她一个人出入,反而更容易逃脱。
但当她渐渐能下地时,这处山东境内无人的荒村,却赶来了一批特殊的人,带来了一个令她愤怒到麻木的消息。
曾经并肩作战的大同军与横野军的主将叛乱,如今在山东各占地盘自立为节度使。
而部分南方的部队竟然装配有贺拔刀,在战场上一时无人可挡,却将此刀名改为南矛刀。显然是南方已经琢磨出了夹钢技术,开始大批制造此刀。
当她被蒋深扶着,听着院落中站的三四十个当年从凉州大营裁下的老兵说出此事时,她几乎浑身要发抖。
老兵道:“三郎,纵然勋国公府已空,或许贺拔姓在无后人能上战场。但此刀是贺拔公给军中留下的最后一件宝物,刀刃是指向蛮夷外敌的,刀背是护着西北边疆的,绝不能让南地随意编排上名字,偷走后用于屠杀大邺百姓!”
崔季明望着他们。她知道这段时间蒋深不但调查过行归于周,也联系了不少当年被裁下的旧部,或许是他通知这些人来的,或许是这些如今在山东河北生活的人,听闻了贺拔公身死的消息,不约而同赶到了郓州。
崔季明垂眼道:“贺拔家的血就躺在这刀中,无论如何,都要为刀正名。”
第200章
长安城里下起了春夏之交的第一场雨,泥土里的味儿全被这场雨搅了出来,长安城内许多没有铺砖的黄土地,泥巴被来回的车马压的东倒西歪。
没有人会在这个时候敢跨过坊间沟壑丛生的正街,愈发普及的四轮马车碾压的街道上到处都是泥的河流,其中还混有马粪牛尿,不小心踩进这些浑水里,能从脚底吞到膝盖。
然而深夜,却有一队人马穿行在暴雨中,他们皮斗篷被雨水砸出扇巴掌似的清脆声响,好似淌着油的披风上,划过坊门外石灯罩下的灯光,四腿笔直的马踏开了泥水,朝长安城最大的几处府邸而去。
而此时,郑府正门大开着,那马队居然窜进正门里,往前奔过了两个石板地大院子才停下来,里头的影壁如遮羞般挡着里面的惨状。
几颗头颅滚落在地,被绑着的女人和孩子跪在地上,淋得如同落汤鸡一般,或许也在嚎啕大哭,但雨水打在地面的声音,遮掩了一切。
莫天平吼道:“郑家的都在这里了?”
他旁边的金吾卫高手回道:“郑湛和他的长子、十一子都不在!”
莫天平:“不都是说一直密切关注着郑府么?!什么时候跑掉的?!”
金吾卫:“或许很早!毕竟这样的大府宅每天出入的下人就有多少,圣人怎么也不能查每个出府的下人啊!”
莫天平:“他倒是如今成了丧家之犬也无所谓是了吧!听闻郑家打算从荥阳郡望也随着起兵,倒是真胆大啊!也不用叛军打到汴州了,如今已经没有叛军了,全都是各立为节度使了。荥阳可是在洛阳与汴州之间,王家郡望在太原,怪不得要拿你们来出头,你们要是不被震慑,就是两座重城要动乱!”
金吾卫看着跪在那里的女子,面露不忍:“真的要全部诛杀么?”
莫天平就着淌到刀面上的雨水,手掌从光滑的刀面上滑过去,揩净了血迹,冷笑道:“觉得他们不过是无知妇人不该死?问山东那些死了都没地儿埋的农户去,问那些被一把火烧了尸骨的邺兵去!多少不该死的人都死了,不差他们这些了!杀!”
他说罢,转身朝外走去,对旁边刚刚从正门进来的金甲兵道:“王家也是这个状况?王晋辅不是还在朝中?”
那金吾卫答道:“王晋辅似乎是被王家留在长安当作弃子的,已经杀了。王家和郑家境况差不多,长安这支的宗主只带走了一个嫡子。”
莫天平冷哼一声:“什么宗族世家,干点大事儿恨不得把全家人拖进来,跑的时候,谁也不管了!他们不是往太原、荥阳本家逃,就是去了建康,通知沿路州县,他们能一时扮的了下人,可扮不了一路!”
莫天平翻身上马,对着身后的部分金吾卫打了个呼哨,朝夜色风雨中屹立的大兴宫而去。
而内书房,殷胥点着灯烛,看向立在书案前三步远的崔南邦,道:“既然来了,便说罢。纵然朝堂上因为郑王两姓一事战战兢兢,你也该知晓朕不会杀你的。毕竟朕能登基,你也算是有些功劳,崔家长房如今没有被我针对的必要。”
崔南邦里头的衣摆还湿漉漉的,他身上有一股浓重的酒味,穿着也相当散漫不得体,殷胥却没在意这些,他叫耐冬给崔南邦拿了个垫子,他就这么盘腿而坐,道:“愿圣人理解,我若不喝些酒,实在没有胆子深夜入宫来。”
殷胥抬了抬手道:“崔家也不知出你一个酒贪。说罢。”
崔南邦似乎喝的够醉,他道:“圣人究竟是多少夜不眠不休了,朝堂上群臣可都知晓了此事,我看着您这面色,随时都能病倒。”
殷胥:“倒不了,我还没到能入土的时候。”
崔南邦笑了笑,垂下头半晌才道:“我认为圣人破坏了大邺从立国之初就有的朝廷和官制,如今您的御笔权力几乎是朝堂上其他官员无法批驳的,这是在让大邺自寻死路。一套令政,无法被批驳、没有制约,不可纠错,这太可怕了!如今不过只开始几个月,若如此下去,会害死大邺的不是外头的冲击,不是底层可能蔓延的故疾,而是您一时的差错。”
一旁的耐冬听了这话,几乎是整个脊背都绷了起来。就凭这话……指责圣人会毁了一个国家的话,足够让崔家长房再少个儿子了!
崔南邦两只手搓了搓膝头,听着外头雨声愈发响亮,声音压低却坚定得道:“您若是打算长此以往这样下去,比行归于周先崩溃的是大邺朝廷!”
殷胥动了动眉梢,往后仰去:“你认为的长此以往是几年?”
他说了你,崔南邦也没有再自称臣,而是用“我”自称。
崔南邦没有想到他不但没有愤怒,却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他道:“这与圣人息息相关,只要是圣人出了差错,如同雪山崩塌一样,倒下去可能只要十天。我本想说四五年,但圣人在……贺拔公战死后显露的样子,让我觉得心惊。或许两三年?您纵然在登基后,显露出了理智和老练,但……”
殷胥:“我预计是两年,手揽大权两年。只可惜如今出事的地方太多,到我手中需要处理的政务也太多,两年是我能想象到自己尽力包揽一切且不出大错的极限了。”
崔南邦愣了愣:“……圣人也认为此举……不益于江山,那为何要做?难道就是为了更快能够实施行动?”
殷胥:“两方面原因罢。”他撑着桌案起身,似乎身子有些不稳,却仍然站起身来,皱着眉头继续道:“一是时间,如今的战事甚至不像是前朝历史上任何一次,这如同一场要潜伏够百年的瘟疫,在我不知晓的时候传播开来,相约在这个春天一齐爆发。根据每日清晨得到的军报的那些变动,那估摸要每三天制一张地图才够。一手的威权,是不被人钻空子,前行畅通的保障。不管你作为士子信不信,都必须承认威权能让大邺渡过眼前即将掀起的巨浪。”
他拿起桌案上一个小瓷坛,拿起一片去核的酸梅放入口中,道:“二是,我无人可用。我不是不愿意启用世家,重要的是如今世家与皇姓的天平中,我每往朝堂上放一个有才能的世家子,都要反复斟酌。他的背景,他的经历,他的眼界与才能是否堪用。崔郑王三姓还与李党不同,他们是以自家姓氏子弟蚀空了朝堂的架子,然后一走了之。”
崔南邦:“圣人没有考虑过长安内官职稍低的官员么?或者是地方上治理有功的高官。”
他说着说着,却觉得自己本来像是向圣人直谏,却变成了他在追问求解。
殷胥:“懂民情,知晓官场,有实干经验,怕也会有很可靠现实的作风。但是这样的人堪当高位么?我不认为。我一直有在想,有什么人会走到内书房,斥责我的行事危害大邺,破坏了这套稳定的朝堂机制。我想了很多人选,但想来想去,我能确定的一点,便是……来得一定是世家出身之人。因为有些远见、担当和理智,是世家内这样持续百年的选才育才方法才能培养出来的。积淀说的就是这种事情。”
他叹道:“也是因为世家源源不断的为朝廷提供有才之士,大邺才就觉得有这样稳定的人才来源就算心安了,对于科举的改革也并不放在首位。的确说来,短时间内很难能以朝廷的能力,培养出世家子弟那样的人才。”
崔南邦垂头叹道:“我知晓,圣人也在等郑王两姓,能有像崔家这样,肯与家族决裂,站出来协助朝廷的人。但圣人小瞧了姓与家族对汉人的约束。崔家是特殊,我无妻无子无所畏惧,与父亲关系不睦。崔式是先帝伴读,后来其妻被行归于周间接害死,他更不可能再与行归于周一路。但郑王两家……从小教的不只是治天下,而是兴族姓。”
殷胥点头:“那你认为既能有远见又能以治天下为理想的人,能去哪里找?”
崔南邦思索片刻,抬起头:“国子监。虽然国子监很多生徒都不懂为官诀窍,甚至说有点死脑筋,但不代表他们无才无能。国子监是最靠近大兴宫的地方,他们就算没有登过朝堂,却怕是见证过不少朝堂变化,对于政令也必定各有见解!”
他显得有些激动。
殷胥:“我倒是觉得今年春闱虽然因为登基一事过了时间,但制科是无论时间的,今年开不妨开几次制科。”
崔南邦起身:“几次?往年制科,范围很窄,今年要改么?”
殷胥道:“往年糊名制进行的都很难,今年开始,所有关系到进路的科考,不论常科、制科必须糊名。”
崔南邦道:“糊名制的弊端就在于,假设此人声名狼藉,私德极差,但文采极佳,若不知道他的名字就定为状头如何?”
殷胥道:“这样的实例,怕是占不了历年科考的一成,然而靠投行卷得上层青眼,以师徒关系提携者,占往年七成以上!更何况如果有这样的人,进入官场后仍然私德不佳,行事荒唐,那便是台鉴的事情了,该贬官废黜到时候都要有依据。流言就一定可信么?若此人的声名狼藉是被捏造的呢?若此人登官位后改过自新呢?进路没必要为了防这种人,而堵死更多人。”
崔南邦点头:“那行卷制也要废除?考生资格该如何确定?”
“我倒觉得行卷本身不是坏事。”殷胥看起来精神不佳,思考却一刻也没停:“没人规定已经要按部就班读多少年的书,肯向世人自荐也可。只是糊名制既然在,便不能向考官投行卷。国子监生徒自然是全部具有制科资格,但任何非生徒的乡贡举子、平民百姓,不论身份,可向国子监投行卷,获得参与考试的生徒资格。”
崔南邦:“的确是,往年乡贡举子,都需要通过州县报名,其中不知道多少曲折和金银。而且先帝在时,如果乡贡举子落选,还会处罚州官,更使得这条路难走了。如今许多地区的州县陷于动乱,已经不可能再主持乡贡进京。臣认为,长安洛阳两处国子监,都可专门设立国子监接收行卷的部,国子监名师共同审阅行卷。蛮夷戎狄、贫民农户皆可投卷!”
殷胥点头:“此计倒是甚好。今年制科的题量、考法都要改,中第人数仍不必多,控制在十五人以内。不能因为用人就放宽政策。今年开韬略与律法,题目我来出,不考诗赋,只考经义策论,程文考卷全部废除,不可照着钉死的行目无病呻吟。”
崔南邦面露难色:“这样改动会不会太大。制科前的这段时间或许不够生徒准备。”
殷胥道:“所以今年能通过制科的人,怕是大邺最有真才实学的人。科考早已形成套路,就算如今改革,再过几年仍然可能再被人琢磨出来套路,好好珍惜今年吧。”
崔南邦:“糊名制本就足够让群臣反对了,这……”
殷胥似笑非笑的勾了勾唇角:“前头一个个都怕掉脑袋呢,我这会儿只是改个制考,他们各个心里要松口气,赶着上前会把事儿做好的。做恶人久了,就是这点好处,一旦表现一点宽容或平静,他们会毫不犹豫的立刻迎合。”
崔南邦点头:“那请允臣去侧殿,先定下诏令和方案。”
他心里却哀叹了一声,最后还是被他带跑了,冒死进谏,最后成了和圣人商议科考改革了。唉,也不怪他能独揽大权,也的确是很难有人能斗得过他啊。
殷胥挥手:“去吧,这几日,把你作为中书舍人的最后一项工作做好。”
崔南邦抬起头来,脊背紧绷。
果然他是不能容人啊——
也是。高祖都曾屠戮世家,这话往前朝去说,怕是还没说完脑袋就要掉了。
他躬身深深行礼,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沉稳:“臣领命。”
殷胥拿起笔来道:“下次大朝会后,崔南邦,任中书门下平章事。政事堂要扩大规模,修改职能,到时候你要把这个责任担起来,做不好事情,先拿你动刀。”
崔南邦猛地抬起头来。
中书门下平章事,往往由尚书仆射或侍中兼任,基本能兼任前述的两个职位,就算是大邺的宰相了。殷胥把这个实权位置拆给他,他最起码也算是半个宰相——!
殷胥道:“舍人要改制,你留在其中会不合适。舍人品级虽低,但一直实权在手,调至中书门下平章事,不算过分。”
崔南邦竟笑起来,摇摇摆摆的躬身下去又行礼:“臣领命!”
他话音刚落,外头却忽然想起了丘归的声音:“圣人,有急报!”
殷胥道:“再等等。”
他转脸对崔南邦道:“同时,我会提崔式为礼部尚书,主持这次制考,今夜我们聊过的事,你不妨去与他说一说,明日叫他进宫。”
崔南邦称是。
殷胥顿了顿又道:“听闻他一直在家中卧病,幼女也送走至太行山。若是他……精神不佳,也传我一句话。朕也失去了……很重要的人,但也不能因此对一切撒手,愿他能够出任尚书之位。毕竟三郎也盼天下能够太平。”
崔南邦愣了一下,他一些想法只敢在脑袋中过一圈,连忙躬身行礼,外头的丘归居然又焦急的敲门:“圣人!当真是急报!”
崔南邦只得告退,殷胥皱眉有些恼火的命耐冬去开门。崔南邦走出门去,只看着丘归身边,站了个穿着草鞋,身披蓑笠活像是钓鱼翁的男子。
这样的人,进宫面圣?
他匆匆扫了一眼,随着黄门从另一个方向离开。
丘归身子都在发抖,领着那蓑笠男子走进内书房,那男子的斗笠还在淌着雨水,他摘掉斗笠一甩,在地毯上留下一道水痕,风尘仆仆的面上没有什么神色,对殷胥简单行了个礼。
殷胥一惊:“陆双?!谁允你进宫的!”
陆双道:“我只身前来,是来送信的。”
他从怀里拿出一个信封,递给身边的耐冬:“是三郎给圣人的信。”
殷胥只感觉听见这几个字,两颊到脖颈一阵发麻,他半天没反应过来:“什么?是什么时候的信——难道是她到郓州之前写的?!”
陆双望了一眼面上消瘦沉郁,此刻眼睛却死死盯着他的殷胥,缓声道:“我见到了三郎。她逃出了郓州,如今无大碍。”
他话音刚落,就看着殷胥猛然起身,撞翻了桌案上瓷瓶砚台,黑色的瞳孔里泛出光来,声音颤抖:“这话,不能随便乱说……”
第201章
那封信递到他手里,殷胥竟然开始怕了。
他只捏在手里,问陆双:“如今在哪儿?她受伤了么?我命人去接她——还在郓州附近么?如今山东实在是不安定!”
陆双望了他一眼,好似望见了那些天带着人疯狂在各个村落间找人的自己。半晌道:“她受伤不轻,只是柳娘在,应该是无大碍,没有大动筋骨,所以以后行动应该也不要紧。她也很理智,很清醒。”
殷胥道:“她知道贺拔公出事了么?她哭了么……她下一步打算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