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圆老鸹山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书包网 www.shubao.la,最快更新草木文化文集最新章节!
俗世的烦恼,生活的单调,工作的沉重,使得我几欲失尽快乐的音符。多羡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幽然见南山”的超然;多渴望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的欢悦;多崇拜李青莲“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豪爽。寻一个清幽之境,净化俗念,洗尽沿华,成为仅存的一丁点激情之火。于是,闻说县文联要到老鸹山采风,心便像鸟儿一样早早地飞出了。
今年的三月,虽仍有些春寒料峭,但阳光却格外明媚。汽车在柔柔的春风里疾驶;油菜花的鲜黄,冬小麦的墨绿,都像是涂上了一层油彩,童话般迎面扑来。
老鸹山距泌阳王店只有两公里的路程。汽车在崎岖的小路上蜿蜒前行。渐近山脚时,沿坡栽种的一千多亩梨园诱引得全车人欢呼雀跃。梨花之盛,可与马谷田的万亩梨园相媲美。穿行其中,只感觉“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到了!这儿就是老鸹山的山腿。”随车的当地领导话音刚落,车上的人都疯了似的撒起欢儿来,完全忘却了身份、年龄,仿佛一个个卸了妆的演员,步法姿态再不受任何拘束。
这是一个不大的山。方圆不过五十里,海拔不过五百米,但却灵秀可爱,清新雅致。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一个子就爱上她了。
我们就顺着山腿向上爬。说是爬,其实是前倾着身子向上登。这里没有峭壁悬崖,只有无数青灰色的巨大山石,或谦恭地侧身而卧,或严整肃穆地守着大山,或随意地散在山坡上晒着阳光,全都静默地立着,而且故意错开位置,似要给行人让开一条道,好走进她的深处,感受那份热情。山里的人实在,所以连石头也那么善解人意,绝不会无端地横在你面前,让你望山兴叹。它们只会谦逊地兀自立着,为你留下纯朴厚道的影子。
有几个人选中自己喜爱的山石,攀援而上和大山亲近,他们的烂漫就和大山的宽厚融洽合拍。
我继续沿着石隙间窄窄的小径拾级而上。风儿飒飒地吹,松针簌簌地响,唯有两旁的石壁光滑、静默,任游人摸爬。
几次小憩,稍许流汗之后,我们终于来到了山顶。
山顶面积不大,却相对平整。有几间简陋的小庙,青瓦灰墙,以久历的沧桑俯视、关注着这一方水土、一方百姓。庙内供奉着祖师爷、观世音等各路神灵。塑像不甚高大,但祖师爷的神武、观世音的慈善尽显仙家的福威和恩慈。大家都恭身肃立,听长髯的老道讲山南山北深泉里的两只金鸭子造福万民的故事。它们前呼后应为这里保持着连年的风调雨顺;又在灾难深重,战火不断的年代为人们通风报信,驱敌御寇;可惜解放后被聪明而自私的南蛮盗走了。山民们是不会忘记给予他们恩德的人的。他们在这里修建庙宇,并有和尚常年住在这里;山下的八座坟茔里就安葬着仙逝的英灵。四方百姓也对祖师爷供奉有加,每年的阴历三月十八日,当地要在祖师庙兴办庙会,会期七天,氤氲不息的香火会给老鸹山陡增无尽的神秘。
站在庙门口向东远眺,可见一个更高的山头,隐隐约约掩映在深绿的松林中。像一个秀女,犹抱琵琶半遮面。也许朦胧的东西对我们更有吸引力,我已经急不可耐了。几个娇弱点儿的同行者因惧怕路途的遥远,决定留在这儿等我们。
从山顶下来,是一路较为平整的岩石。我们互相拉着拽着,小心翼翼地迈出每一步。下到低坡再往东就是沿坡而上的成片松林了。
“你们看,这里的松树会笑!”不知谁一声惊呼,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循声望去,我惊喜地发现,这里的每一棵松树都张着大嘴,笑得露出了白里泛黄的牙齿;树儿随风摇摆,笑声哗啦哗啦的此起彼伏。
“这是当地人在割松油。”同行的邓主席颇有经验地介绍说。
我们走近些,果见每一棵树上都刮掉了一小节树皮,露出泛黄的木质,上面横刻着几到十几道凹痕;凹痕下面系有一个硬塑料做成的三角形网兜,盛接着自刮开的树皮内渗出的松油,只是这时已凝成了硬硬的油脂。
我走近一棵,默默地抚摸着斑驳的树皮,心潮起伏。这些松树固守着每一寸土地,为这一片小山装点翠绿;又流尽血液为人们奉献贵重的工业原料。自己却独忍着所有的风雨、严寒、冰雪,把泪化成硬硬的结,独自消融。近段时间我总在心里抱怨:自己二十几年辛苦,也算是出了不小的力,为什么总是得不到认可呢?此刻,站在这些火炬松下,仰望它苍老而斑驳的容颜,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付出与永恒。和它们相比,自己的那一点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漫步松树阴里,脚下是厚厚的松毯,柔软、舒适。索性找一处平整的地方躺下来,那感觉真是“心凝神视,与万化冥合。”巡视四周,各色野花,红、黄、紫、藕,缤纷鲜艳,晃你的眼;淡淡的花香不经意间就扑入你的鼻孔,浸透至五脏六腑。仰望,松树温柔地俯视着你,像孩提时守候在床边幸福地望着自己睡觉的母亲。天空瓦蓝瓦蓝的,一缕缕灿灿的阳光从两树间的罅隙里斜射下来,带着无尽的暖意。一时间,所有的疲累顿时消散,整个身心纯净得如地上的一株小草,一朵野花,融化为山的一分子。
“走啊,走啊,继续爬!”同伴不停地催,终使我恋恋地离开。
刚至东山头,西边的同志就电话通知到点儿了,我们只好匆匆参瞻了奶奶庙,沿东路下山与他们会合。
重返那片松林时,发现它们仍在“笑”它们笑着迎我们来,笑着送我们走,笑着度过每一天,做着每件事,这就是松树的风格吗?我真想牵了它们的手,拥它们入怀。而我现在能做的便只是重新躺下,用自己的身体紧紧贴着它脚下的泥土,感受它带给我的温柔、凉爽和惬意。我这才明白为什么柳宗元会“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我真的再也不想离开这儿了!就在东边的奶奶庙里做一名尼姑吧,也好让这一方小山给我点灵气,圆了我纯净、本真、归化的梦。
“累了吗?”文友关切地问。“是,啊,不”我竟不知如何回答了。许是原本很累的,而此时身心都空灵了,轻盈了。
我便随了大家下山,一步三回首。终是舍不了这里的仁厚、幽远与宁静。
“我们照个全体像吧!”这一提议立刻得到了大家的群体响应。我才知道,并不只有我一个人留恋小山!
是戏终会落幕,行程便有终结。老鸹山之旅渐渐就成为了记忆。照片上的惬意和陶醉也已定格。可我对老鸹山的依恋和向往却与日俱增,渐见强烈。每有烦恼,就不由得想起那里。
老鸹山,你是我圆梦的圣地。
俗世的烦恼,生活的单调,工作的沉重,使得我几欲失尽快乐的音符。多羡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幽然见南山”的超然;多渴望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的欢悦;多崇拜李青莲“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豪爽。寻一个清幽之境,净化俗念,洗尽沿华,成为仅存的一丁点激情之火。于是,闻说县文联要到老鸹山采风,心便像鸟儿一样早早地飞出了。
今年的三月,虽仍有些春寒料峭,但阳光却格外明媚。汽车在柔柔的春风里疾驶;油菜花的鲜黄,冬小麦的墨绿,都像是涂上了一层油彩,童话般迎面扑来。
老鸹山距泌阳王店只有两公里的路程。汽车在崎岖的小路上蜿蜒前行。渐近山脚时,沿坡栽种的一千多亩梨园诱引得全车人欢呼雀跃。梨花之盛,可与马谷田的万亩梨园相媲美。穿行其中,只感觉“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到了!这儿就是老鸹山的山腿。”随车的当地领导话音刚落,车上的人都疯了似的撒起欢儿来,完全忘却了身份、年龄,仿佛一个个卸了妆的演员,步法姿态再不受任何拘束。
这是一个不大的山。方圆不过五十里,海拔不过五百米,但却灵秀可爱,清新雅致。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一个子就爱上她了。
我们就顺着山腿向上爬。说是爬,其实是前倾着身子向上登。这里没有峭壁悬崖,只有无数青灰色的巨大山石,或谦恭地侧身而卧,或严整肃穆地守着大山,或随意地散在山坡上晒着阳光,全都静默地立着,而且故意错开位置,似要给行人让开一条道,好走进她的深处,感受那份热情。山里的人实在,所以连石头也那么善解人意,绝不会无端地横在你面前,让你望山兴叹。它们只会谦逊地兀自立着,为你留下纯朴厚道的影子。
有几个人选中自己喜爱的山石,攀援而上和大山亲近,他们的烂漫就和大山的宽厚融洽合拍。
我继续沿着石隙间窄窄的小径拾级而上。风儿飒飒地吹,松针簌簌地响,唯有两旁的石壁光滑、静默,任游人摸爬。
几次小憩,稍许流汗之后,我们终于来到了山顶。
山顶面积不大,却相对平整。有几间简陋的小庙,青瓦灰墙,以久历的沧桑俯视、关注着这一方水土、一方百姓。庙内供奉着祖师爷、观世音等各路神灵。塑像不甚高大,但祖师爷的神武、观世音的慈善尽显仙家的福威和恩慈。大家都恭身肃立,听长髯的老道讲山南山北深泉里的两只金鸭子造福万民的故事。它们前呼后应为这里保持着连年的风调雨顺;又在灾难深重,战火不断的年代为人们通风报信,驱敌御寇;可惜解放后被聪明而自私的南蛮盗走了。山民们是不会忘记给予他们恩德的人的。他们在这里修建庙宇,并有和尚常年住在这里;山下的八座坟茔里就安葬着仙逝的英灵。四方百姓也对祖师爷供奉有加,每年的阴历三月十八日,当地要在祖师庙兴办庙会,会期七天,氤氲不息的香火会给老鸹山陡增无尽的神秘。
站在庙门口向东远眺,可见一个更高的山头,隐隐约约掩映在深绿的松林中。像一个秀女,犹抱琵琶半遮面。也许朦胧的东西对我们更有吸引力,我已经急不可耐了。几个娇弱点儿的同行者因惧怕路途的遥远,决定留在这儿等我们。
从山顶下来,是一路较为平整的岩石。我们互相拉着拽着,小心翼翼地迈出每一步。下到低坡再往东就是沿坡而上的成片松林了。
“你们看,这里的松树会笑!”不知谁一声惊呼,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循声望去,我惊喜地发现,这里的每一棵松树都张着大嘴,笑得露出了白里泛黄的牙齿;树儿随风摇摆,笑声哗啦哗啦的此起彼伏。
“这是当地人在割松油。”同行的邓主席颇有经验地介绍说。
我们走近些,果见每一棵树上都刮掉了一小节树皮,露出泛黄的木质,上面横刻着几到十几道凹痕;凹痕下面系有一个硬塑料做成的三角形网兜,盛接着自刮开的树皮内渗出的松油,只是这时已凝成了硬硬的油脂。
我走近一棵,默默地抚摸着斑驳的树皮,心潮起伏。这些松树固守着每一寸土地,为这一片小山装点翠绿;又流尽血液为人们奉献贵重的工业原料。自己却独忍着所有的风雨、严寒、冰雪,把泪化成硬硬的结,独自消融。近段时间我总在心里抱怨:自己二十几年辛苦,也算是出了不小的力,为什么总是得不到认可呢?此刻,站在这些火炬松下,仰望它苍老而斑驳的容颜,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付出与永恒。和它们相比,自己的那一点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漫步松树阴里,脚下是厚厚的松毯,柔软、舒适。索性找一处平整的地方躺下来,那感觉真是“心凝神视,与万化冥合。”巡视四周,各色野花,红、黄、紫、藕,缤纷鲜艳,晃你的眼;淡淡的花香不经意间就扑入你的鼻孔,浸透至五脏六腑。仰望,松树温柔地俯视着你,像孩提时守候在床边幸福地望着自己睡觉的母亲。天空瓦蓝瓦蓝的,一缕缕灿灿的阳光从两树间的罅隙里斜射下来,带着无尽的暖意。一时间,所有的疲累顿时消散,整个身心纯净得如地上的一株小草,一朵野花,融化为山的一分子。
“走啊,走啊,继续爬!”同伴不停地催,终使我恋恋地离开。
刚至东山头,西边的同志就电话通知到点儿了,我们只好匆匆参瞻了奶奶庙,沿东路下山与他们会合。
重返那片松林时,发现它们仍在“笑”它们笑着迎我们来,笑着送我们走,笑着度过每一天,做着每件事,这就是松树的风格吗?我真想牵了它们的手,拥它们入怀。而我现在能做的便只是重新躺下,用自己的身体紧紧贴着它脚下的泥土,感受它带给我的温柔、凉爽和惬意。我这才明白为什么柳宗元会“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我真的再也不想离开这儿了!就在东边的奶奶庙里做一名尼姑吧,也好让这一方小山给我点灵气,圆了我纯净、本真、归化的梦。
“累了吗?”文友关切地问。“是,啊,不”我竟不知如何回答了。许是原本很累的,而此时身心都空灵了,轻盈了。
我便随了大家下山,一步三回首。终是舍不了这里的仁厚、幽远与宁静。
“我们照个全体像吧!”这一提议立刻得到了大家的群体响应。我才知道,并不只有我一个人留恋小山!
是戏终会落幕,行程便有终结。老鸹山之旅渐渐就成为了记忆。照片上的惬意和陶醉也已定格。可我对老鸹山的依恋和向往却与日俱增,渐见强烈。每有烦恼,就不由得想起那里。
老鸹山,你是我圆梦的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