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消费奢侈品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书包网 www.shubao.la,最快更新采颦文集最新章节!
奢侈品,是一个舶来词,其英文对应的单词是luxury。在牛津辞典中对luxury的解释是“奢侈品是一种昂贵、愉悦的但又是非必需的东西”这个解释真恰到好处。刚好可以概括奢侈品的几乎所有的特征:富贵的象征、看上去就好,个性化、距离感。
但如果我问,谁在消费奢侈品?答案一定五花八门。因为,奢侈品本就是一个非常主观而相对的一个概念。
有学生说,对于她来说,梦想就是奢侈品。我问,是梦想这件事,还是梦想的内容?她腼腆的说,是梦想的内容。当时,我的心里狠狠的动了一下。其实,有些人,或许,连梦想本身都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或许说,他们只顾得去追求物质上的奢华,而忘记了精神上的丰腴。
当然,这里的昂贵,正是,奢侈品的先决条件。而昂贵则是相对的,有可能是相对于自己的收入也可能是相对于大多数人的收入。根据行家观察,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大概是其gdp增长的两倍左右。近年来,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让人瞩目,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并且正在成为全球奢侈品产业的主要增长区域。这无疑与中国经济整体的快速增长密不可分。
这里的非必需,也是相对的。对于每一个个体,在不同的收入限制和偏好下,必然奢侈品也就表现不同。对于有的人,吃一顿比萨就是奢侈。而有的人,开着豪华游轮,吃着山珍海味,也不过是稀松平常事,许,到太空遨游或者去南极居住,才有点奢侈的意味。不过,一次2000万美元的外太空旅行,在全世界65亿人口中,也只有三位超级富翁过了这种瘾。
从经济学的解释来说,所谓的奢侈品,就是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于收入增加的幅度。这应该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奢侈品作了一个最本质的规定。但往往,奢侈品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绝不仅仅止于此。
学经济的人最容易将奢侈品理解为需求定理的反例。需求法则的完整表述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关系。”其实,奢侈品的消费并不能推翻需求法则,而只是以特殊的方式验证了需求法则。消费者作为一个经济人,总逃不过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宿命。以“奢侈品商品”来说,偏好的改变使得消费者更加追求其它的效用。这就与需求法则强调的“其他条件不变”这一前提不同。人们也并不是单纯的“买贵”而是讲究品牌和质量的。这从根本上并不违背需求法则。当我们把一辆名贵的汽车和一辆普通的汽车提供给一位富豪时,他虽然选择了前者,但不要认为他是“买贵”因为这对他的实际需要来说,也许并不贵。他的需要不同于普通人对于普通汽车的代步需要,他更主要的需要可能在于体现实力和地位的炫耀性需要。重要的是旁人艳羡甚至嫉妒的目光。所以,社会学或经济学把奢侈品的消费叫做“炫耀性消费”也就是说,有的人消费奢侈品,注重的是它的“炫耀性消费”其实,就是在昭示自己的个性化和距离感。特显自己的高贵地位。所以,奢侈品,也就披上了一层美丽的外衣。有人,因为是坐在劳斯莱斯的车上,所以,喇叭按得特别响。有人,因为戴了一幅lotos眼镜,透出来的眼神就特别有神。这些附加品,让他们觉得与众不同,自己似乎高人一等。
因此,当中国人面对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的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其实,奢侈品的真正内涵并不与金钱有直接联系,这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心理现象,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格调。
有钱购买奢侈品的人肯定不是穷人。至于富裕到什么程度的人才愿意消费奢侈品,则完全取决于个人偏好。世界首富盖茨没有私人司机,公务旅行不坐头等舱,衣着也不讲究名牌、档次。但有的收入可能在填报肚子之后略有节约,就要打肿脸充胖子,即使是借钱也要用名牌来包装自己。攀比心理在奢侈品的选择中往往占据很大的因素。在山西曾经有个轰动一时的新闻———山西的煤老板们一次集体买进了20辆悍马;在太原,一位老板,一人拥有3辆不同颜色的劳斯莱斯。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整个山西私人拥有宾利、悍马、劳斯莱斯等顶级豪华车的数量已经突破100辆。对于一个人口3300万,人均gdp排名中部六省第四的省份来说,这样的密度是罕见的。1990年代,这些煤矿老板,只要有一个人买奔驰,其他人便一拥而上,同时跟着买奔驰。“你买啥车,咱也买啥车”基本成了他们买车的一条原则。盲目攀比性使他们对车的性能与认识几乎没有,有的只是一种对品牌的麻木追求。
而这种攀比心理的形成,归根到底,是长期小农意识膨胀的结果。长期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农民,一旦暴富,急切需要得到别人艳羡的目光。据山西当地人讲述,这些暴富起来的煤矿老板们,大多只有小学文化,自幼家境贫寒,在煤矿效益不好的时候,靠借钱或贷款把煤矿买下来经营。后来,随着国家煤炭资源的紧张、煤价的一路飙升,经营效益就会立现,有的一天就有近十万,甚至近二十万的收入。这样财富的增长,远不是简单的衣锦还乡或者如古代立块牌坊之类的能够满足的。
当然,也不尽然如此。有些奢侈品,则是一种高贵生活格调的象征。也是一种文化素养与品牌熏陶。而如何去选择、甑别奢侈品,则需要财富与时间积累,文化的沉淀。
象北京长安俱乐部这样一些顶级俱乐部,中国企业家入会基本条件包含:45—55岁之间的男性,是企业的“一把手”公司资产至少在5000万以上,要有国际化的意识,最好会说英语。所以在此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国内著名的企业家,包括经常在媒体上曝光或是比较低调的。这里,也成为了他们彼此拓展人脉关系和彼此相识的渠道。
谁消费奢侈品,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消费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利弊。
就象本文前面所说。对奢侈品的追求,本身可能就是属于一部分人的梦想。只要消费的钱取之有道,这样的消费并无可指责之处。毕竟生活背景和生活态度的不同,导致消费的导向也一定是大相径庭的。况且,欲望也并非是万恶的。其实,正是这样一种欲望,成为了我们努力生活努力创造发明的原动力。奢侈品消费,从某种角度来说,的确促进了我们经济的发展,解决了一部分就业。也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越发多姿多彩。
但让人担心的是,在奢侈品消费背后富豪动力。比如,lotos眼睛公司总经理陈京宪说,他们产品终端消费者基本上均是政府官员。言下之意,眼镜的购买者如果不是官员,也会把眼镜作为送为官员的礼物。近年来,相继有众多“问题富豪”落马,也引起了国内一部分人士对于奢侈品消费的担忧。人们担心这些购买奢侈品的金钱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晓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判断:中国转轨期间涌现的这部分“转轨富豪”几乎全都是“问题富豪”他们财产的真实状况虽然扑朔迷离,但总的来说其来源一直让人怀疑。带着“与生俱来的原罪”他们没有把财产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而是以他们的“炫耀性消费”引来了至今争论不休的“中国人仇富心理”
拉丁文里奢侈品写作”luxury”意即“闪闪发光的东西”比如钻石、黄金。其实,拉丁词中,luxuy原意是“极强的繁殖力”但其含义后来演变成“浪费、无节制、放荡”论到国家的衰落,有许多的因素,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国民的奢侈享受。在这一点上,无论是罗马帝国的没落,还是当代欧洲显示出的衰败,都无疑给出了最好的例证。这无疑,给了我们一个警钟,也让我们对奢侈品消费所有忌讳。当一种消费不断的演变成重复的浪费与显摆的时候,这种对经济的下拉力,也极易表现出来。欲望虽然无罪,但因为欲望而铤而走险,则是随处可见。中国官员的贪污腐化,无不是从这种对生活的奢华原始欲望开始的。
的确,就象周国平在有关金钱与快乐的沉思里所言,奢华不但不能提高生活质量,往往还会降低生活质量,使人耽于物质享受,远离精神生活。人生最美好的享受都依赖于心灵能力,是钱买不来的。
我的一个学生在回答中,总结得很好,他说,对于奢侈品,既不反对也不提倡。每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不同,我们不能要求社会全是一个清一色的蓝。五彩斑斓固然美丽。但在绚丽的背后,重要的是,如何保持生活的本色,而不让奢华迷了眼。
奢侈品,是一个舶来词,其英文对应的单词是luxury。在牛津辞典中对luxury的解释是“奢侈品是一种昂贵、愉悦的但又是非必需的东西”这个解释真恰到好处。刚好可以概括奢侈品的几乎所有的特征:富贵的象征、看上去就好,个性化、距离感。
但如果我问,谁在消费奢侈品?答案一定五花八门。因为,奢侈品本就是一个非常主观而相对的一个概念。
有学生说,对于她来说,梦想就是奢侈品。我问,是梦想这件事,还是梦想的内容?她腼腆的说,是梦想的内容。当时,我的心里狠狠的动了一下。其实,有些人,或许,连梦想本身都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或许说,他们只顾得去追求物质上的奢华,而忘记了精神上的丰腴。
当然,这里的昂贵,正是,奢侈品的先决条件。而昂贵则是相对的,有可能是相对于自己的收入也可能是相对于大多数人的收入。根据行家观察,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大概是其gdp增长的两倍左右。近年来,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让人瞩目,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并且正在成为全球奢侈品产业的主要增长区域。这无疑与中国经济整体的快速增长密不可分。
这里的非必需,也是相对的。对于每一个个体,在不同的收入限制和偏好下,必然奢侈品也就表现不同。对于有的人,吃一顿比萨就是奢侈。而有的人,开着豪华游轮,吃着山珍海味,也不过是稀松平常事,许,到太空遨游或者去南极居住,才有点奢侈的意味。不过,一次2000万美元的外太空旅行,在全世界65亿人口中,也只有三位超级富翁过了这种瘾。
从经济学的解释来说,所谓的奢侈品,就是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大于收入增加的幅度。这应该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奢侈品作了一个最本质的规定。但往往,奢侈品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绝不仅仅止于此。
学经济的人最容易将奢侈品理解为需求定理的反例。需求法则的完整表述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关系。”其实,奢侈品的消费并不能推翻需求法则,而只是以特殊的方式验证了需求法则。消费者作为一个经济人,总逃不过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宿命。以“奢侈品商品”来说,偏好的改变使得消费者更加追求其它的效用。这就与需求法则强调的“其他条件不变”这一前提不同。人们也并不是单纯的“买贵”而是讲究品牌和质量的。这从根本上并不违背需求法则。当我们把一辆名贵的汽车和一辆普通的汽车提供给一位富豪时,他虽然选择了前者,但不要认为他是“买贵”因为这对他的实际需要来说,也许并不贵。他的需要不同于普通人对于普通汽车的代步需要,他更主要的需要可能在于体现实力和地位的炫耀性需要。重要的是旁人艳羡甚至嫉妒的目光。所以,社会学或经济学把奢侈品的消费叫做“炫耀性消费”也就是说,有的人消费奢侈品,注重的是它的“炫耀性消费”其实,就是在昭示自己的个性化和距离感。特显自己的高贵地位。所以,奢侈品,也就披上了一层美丽的外衣。有人,因为是坐在劳斯莱斯的车上,所以,喇叭按得特别响。有人,因为戴了一幅lotos眼镜,透出来的眼神就特别有神。这些附加品,让他们觉得与众不同,自己似乎高人一等。
因此,当中国人面对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的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其实,奢侈品的真正内涵并不与金钱有直接联系,这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心理现象,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格调。
有钱购买奢侈品的人肯定不是穷人。至于富裕到什么程度的人才愿意消费奢侈品,则完全取决于个人偏好。世界首富盖茨没有私人司机,公务旅行不坐头等舱,衣着也不讲究名牌、档次。但有的收入可能在填报肚子之后略有节约,就要打肿脸充胖子,即使是借钱也要用名牌来包装自己。攀比心理在奢侈品的选择中往往占据很大的因素。在山西曾经有个轰动一时的新闻———山西的煤老板们一次集体买进了20辆悍马;在太原,一位老板,一人拥有3辆不同颜色的劳斯莱斯。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整个山西私人拥有宾利、悍马、劳斯莱斯等顶级豪华车的数量已经突破100辆。对于一个人口3300万,人均gdp排名中部六省第四的省份来说,这样的密度是罕见的。1990年代,这些煤矿老板,只要有一个人买奔驰,其他人便一拥而上,同时跟着买奔驰。“你买啥车,咱也买啥车”基本成了他们买车的一条原则。盲目攀比性使他们对车的性能与认识几乎没有,有的只是一种对品牌的麻木追求。
而这种攀比心理的形成,归根到底,是长期小农意识膨胀的结果。长期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农民,一旦暴富,急切需要得到别人艳羡的目光。据山西当地人讲述,这些暴富起来的煤矿老板们,大多只有小学文化,自幼家境贫寒,在煤矿效益不好的时候,靠借钱或贷款把煤矿买下来经营。后来,随着国家煤炭资源的紧张、煤价的一路飙升,经营效益就会立现,有的一天就有近十万,甚至近二十万的收入。这样财富的增长,远不是简单的衣锦还乡或者如古代立块牌坊之类的能够满足的。
当然,也不尽然如此。有些奢侈品,则是一种高贵生活格调的象征。也是一种文化素养与品牌熏陶。而如何去选择、甑别奢侈品,则需要财富与时间积累,文化的沉淀。
象北京长安俱乐部这样一些顶级俱乐部,中国企业家入会基本条件包含:45—55岁之间的男性,是企业的“一把手”公司资产至少在5000万以上,要有国际化的意识,最好会说英语。所以在此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国内著名的企业家,包括经常在媒体上曝光或是比较低调的。这里,也成为了他们彼此拓展人脉关系和彼此相识的渠道。
谁消费奢侈品,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消费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利弊。
就象本文前面所说。对奢侈品的追求,本身可能就是属于一部分人的梦想。只要消费的钱取之有道,这样的消费并无可指责之处。毕竟生活背景和生活态度的不同,导致消费的导向也一定是大相径庭的。况且,欲望也并非是万恶的。其实,正是这样一种欲望,成为了我们努力生活努力创造发明的原动力。奢侈品消费,从某种角度来说,的确促进了我们经济的发展,解决了一部分就业。也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越发多姿多彩。
但让人担心的是,在奢侈品消费背后富豪动力。比如,lotos眼睛公司总经理陈京宪说,他们产品终端消费者基本上均是政府官员。言下之意,眼镜的购买者如果不是官员,也会把眼镜作为送为官员的礼物。近年来,相继有众多“问题富豪”落马,也引起了国内一部分人士对于奢侈品消费的担忧。人们担心这些购买奢侈品的金钱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晓曾经有一个著名的判断:中国转轨期间涌现的这部分“转轨富豪”几乎全都是“问题富豪”他们财产的真实状况虽然扑朔迷离,但总的来说其来源一直让人怀疑。带着“与生俱来的原罪”他们没有把财产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而是以他们的“炫耀性消费”引来了至今争论不休的“中国人仇富心理”
拉丁文里奢侈品写作”luxury”意即“闪闪发光的东西”比如钻石、黄金。其实,拉丁词中,luxuy原意是“极强的繁殖力”但其含义后来演变成“浪费、无节制、放荡”论到国家的衰落,有许多的因素,其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国民的奢侈享受。在这一点上,无论是罗马帝国的没落,还是当代欧洲显示出的衰败,都无疑给出了最好的例证。这无疑,给了我们一个警钟,也让我们对奢侈品消费所有忌讳。当一种消费不断的演变成重复的浪费与显摆的时候,这种对经济的下拉力,也极易表现出来。欲望虽然无罪,但因为欲望而铤而走险,则是随处可见。中国官员的贪污腐化,无不是从这种对生活的奢华原始欲望开始的。
的确,就象周国平在有关金钱与快乐的沉思里所言,奢华不但不能提高生活质量,往往还会降低生活质量,使人耽于物质享受,远离精神生活。人生最美好的享受都依赖于心灵能力,是钱买不来的。
我的一个学生在回答中,总结得很好,他说,对于奢侈品,既不反对也不提倡。每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不同,我们不能要求社会全是一个清一色的蓝。五彩斑斓固然美丽。但在绚丽的背后,重要的是,如何保持生活的本色,而不让奢华迷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