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手艺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书包网 www.shubao.la,最快更新沧海一周文集最新章节!
看电视里那些远去的手艺,忽然激起儿时的许多回忆,在那歪歪倒到的三间破旧的土坯房前,似乎又看见父亲在做着篾匠活,织着渔网,制作黄鼠狼夹,编着苇席在那个艰难的岁月,做为家庭的顶梁柱,一个男人可以没有多少文化,但一定要有足够的养家糊口的本领,尽管有“艺多不养家”的古训,是说人们学艺不要贪多但要学精,这个观点我不反对但也不完全苟同。记忆中,读过三年麦黄学的父亲,除了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耕田赶耖,起垄耙地,样样能干,还有好多好多手艺,在那个困难的年月,除了维持一家的生活,还给童年平添好多乐趣。相比我辈,除了能上几堂课,会侍弄几下电脑,还会些什么?
老屋后面有一片竹林,是小时候捉迷藏、掏鸟窝、荡秋千的好去处,盛夏,在粗大的竹子间绑上绳子,交叉成网,便可以在竹林里午休,隆冬,竹林里到处是枯木断竹,信手拣来,便是柴火。每每此时,父亲便拿起篾刀,在竹林里寻找品相好、年月长的竹子,三下五除二,平地砍下竹子,去掉竹枝和竹梢,一根、两根直到编制器具所需的竹子砍完,将竹子一根根搬到宽敞的屋场前,摆开架势,开始做篾活。竹篓、筲箕、背篓、箩筐,没有设计图纸,也没有精心的计算,父亲已成竹在胸,简单的用曲尺丈量一下,便用锯子下料,粗壮的根部,切下一米左右长短,做经篾,稍细点的竹子留着做纬篾,等下好料,要开始划篾,这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手艺,先从竹子尾部向竹梢方向用篾刀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直到将竹子分到自己需要的合适的宽度为止,再将一根根剖开的竹片用篾刀在青黄交界处划开,要划得匀称必须有技巧和手感,去掉黄篾,青篾便是编制器物的好材料,结实、光滑,为了节约竹子,有时也把黄篾派上用场,夹在器物的中间编织,但黄篾不结实,器物不经用,不受人喜欢。记忆中,父亲还发明类似十字架和柳叶刀的篾器工具,木质的十字架,嵌入竹子的根部已经切开的对称的四个口,用篾刀的背部轻轻一敲,十字架便在竹子中间走动,一下、两下便将竹子一分为四,且十分匀称,提高了工作效率,柳叶刀口与口相对紧贴成30度角的样子,钉在木工用厚实的条凳上,将划好的篾从刀口中间穿过,用长满老茧的手使劲拉过,篾片便被处理的厚薄均匀,毛刺全无。所有材料准备完毕,该进入编制程序了,父亲会根据器物的特点,将宽大的经篾按大小纵横编制在一起,为了让经篾中间留几公分编织纬篾的空间,往往需要用纬篾夹在中间编织,经篾是构成器物支撑部分的重点,四周用纬篾编上,或篮或筐,或篓或箕,在每件器物的收尾阶段,要锁口,所需的篾往往特殊加工,不能完全使用青篾,划篾是要留一部分黄篾,用篾刀刮有棱角处,这样圆润结实,锁口的手艺更复杂,将器物的口用锁口篾交织在纬篾上,结实美观不扎手,为了切合的更牢实,往往要使用一种叫动篾锥的工具,这种工具前段细长尖尖的,尾部转个弯,装在木柄上,用手使劲将纬篾钻开,将锁口篾引进去。一个竹器像背篓要两三天,竹篮要大半天,编完了,主要供家用,很少拿到市场赚取,说实话,篾器也赚不了什么钱,耗工费时,有时连工钱也卖不会来,家里不到市场购买篾器,就是最大的收获。不知道父亲是否拜师学艺,只知道他编篾器的手艺还蛮娴熟,于是趁家人不在,拿着篾刀也偷偷的划篾,学编织,可每次总把小手划出口子,总也划不出一匹篾,倒洒下一路鲜血,偷偷在屋旁的杂草中寻找一种叫刀口叶的植物,碾碎敷上,止血的效果堪比创可贴,从此不再沾此活。
父亲编织的篾器中,有一种捕鱼的工具叫籇子,有两类,一类叫喇叭籇子,前段像喇叭,向内用篾编成喇叭形倒刺状,尾部密封,放在流水口,鱼儿随水流进籇子,只能进不能出,另一种叫花篮籇子,两头安有喇叭状倒刺,周身留有拇指大小的孔,可放在流水口,也可放上诱饵沉在堰塘里,鱼呀、鳖呀、龟呀就自投罗网,在食物短缺的年月,是改善生活的好帮手,从第一泓春水开始,籇子便派上大用场,沟里渠里,堰里垱里,只要埋下籇子,定有不小收获,有一次父亲将籇子没在堰塘的芡实叶下,晌午刚过,便去起籇子,沉甸甸的籇子竟然钻进10多只乌龟,那年月人们是不屑吃乌龟的,捕鱼者遇上乌龟便觉得晦气,不再捕鱼,要是放在今天,可是发一笔小财,父亲一气之下哦,用刀砍烂籇子,将龟放入池塘。晚年,父亲又编织下鳝鱼的籇子,这是一种头小尾大的籇子,尾部有口,有喇叭状倒刺,前端有口,用木头或稻草堵着,里面放上蚯蚓,埋入鳝鱼出没的沟渠堰塘,鳝鱼觅食便钻进籇子,一晚上捕到上十来斤,父亲靠这个手艺,晚年养活祖母和母亲,直到去世。
记忆中,父亲是捕鱼好手,他捕鱼的方法在乡里算是最多的了,传统的渔网打鱼、垂钓、拖网拖鱼不算本事,小时候鱼多,他发明的捕鱼方法也多,先说说插鱼,先得有鱼叉,没有现成的鱼叉卖,他用车轱辘上的钢丝,自己加工,先将钢丝一段用锤子敲成扁平状,再用锉沿扁平处一边向里锉出倒刺,将扁平处磨锋利,一个个做好的叉齿用硬木夹起组装成一把鱼叉,固定好2米左右的把手,便可以叉鱼了,春水刚起,夜晚鱼儿便活跃起来,父亲拿着自制的鱼叉和自制的加长手电筒,背着鱼篓到附近的堰塘、沟渠、河港叉鱼去,往往不到半夜,便叉回满满一篓鱼,鲤鱼、黑鱼、鲶鱼又一次,正是春耕时节,电闪雷鸣,父亲说这时候鱼儿都会游到农田、浅沟,我便随父亲去叉鱼,在屋前的水田里,一群群鱼儿伴着春雨在欢快的游荡,电筒所指处,鲫鱼、鲤鱼一条条被叉上来,在一个流水口,父亲看见一个圆圆的黑黝黝的东西,趴在水中,一叉下去,一只甲鱼足有3、4斤,那时候甲鱼也不是稀罕物,捕鱼者看见反而认为运气不好,父亲不情愿的捉起甲鱼“收兵回营”
舀鱼恐怕是许多人闻所未闻的事儿,父亲会舀鱼,竹竿前段用铁丝穿上一个自己编织的网兜,制成舀子,口径一尺见方,盛夏的夜晚,天气炎热,蚊虫叮咬,人们常常难以入眠,这个季节,晚上叉鱼较难,但是许多小鱼会浮在水面,觅食或呼吸新鲜空气,父亲拿着舀子,背着鱼篓,带着手电,在堰塘河港转悠,电筒照过水面,鱼儿静静浮在水上,舀子轻轻划过水面,鱼儿便进了网兜,不过这种方法只能捕到刁子鱼之类的小鱼。再后来,父亲亲手制作了鱼划子,编织粘网,在河沟堰塘用粘网粘鱼,不仅养家糊口,还成了家庭重要的经济来源。
在农业学大寨的年月,我们家人口多,劳力少,所挣得工分和口粮常常难于维持一家生计,父亲便会在秋霜后下黄鼠狼,那时黄鼠狼恐怕还不算保护动物,是人人喊打的家伙。父亲用铁丝和竹片制作成夹子,依稀记得,他用一根一尺来长、一寸来宽、近一公分厚的楠竹片,两钻孔,用绳子拉成弓状,算是动力系统,中间用竹片作出三角形的活动卡口,与弓状竹片链接,用铁丝制作链接的机关,在霜冻一个星期后,黄鼠狼憋不住了,便会铤而走险,出来觅食,父亲在田埂旁挖上一个拳头粗,一尺多深的洞,里面放上几条小鱼做诱饵,把卡子活动机关放在洞口,用小木桩将卡子固定,黄鼠狼嗅到小鱼的气味,便会从活动机关处钻进去触动机关弓形竹片弹开,紧紧闭合上卡口,黄鼠狼便夹在里面,早晨冒着严寒取回卡子,将黄鼠狼完整剥皮,里面塞上谷壳风干,一张皮还可以买上十几元,在那个年月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而黄鼠狼的肉是不会丢弃的,成了一家人的美味佳肴。
看电视里那些远去的手艺,忽然激起儿时的许多回忆,在那歪歪倒到的三间破旧的土坯房前,似乎又看见父亲在做着篾匠活,织着渔网,制作黄鼠狼夹,编着苇席在那个艰难的岁月,做为家庭的顶梁柱,一个男人可以没有多少文化,但一定要有足够的养家糊口的本领,尽管有“艺多不养家”的古训,是说人们学艺不要贪多但要学精,这个观点我不反对但也不完全苟同。记忆中,读过三年麦黄学的父亲,除了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耕田赶耖,起垄耙地,样样能干,还有好多好多手艺,在那个困难的年月,除了维持一家的生活,还给童年平添好多乐趣。相比我辈,除了能上几堂课,会侍弄几下电脑,还会些什么?
老屋后面有一片竹林,是小时候捉迷藏、掏鸟窝、荡秋千的好去处,盛夏,在粗大的竹子间绑上绳子,交叉成网,便可以在竹林里午休,隆冬,竹林里到处是枯木断竹,信手拣来,便是柴火。每每此时,父亲便拿起篾刀,在竹林里寻找品相好、年月长的竹子,三下五除二,平地砍下竹子,去掉竹枝和竹梢,一根、两根直到编制器具所需的竹子砍完,将竹子一根根搬到宽敞的屋场前,摆开架势,开始做篾活。竹篓、筲箕、背篓、箩筐,没有设计图纸,也没有精心的计算,父亲已成竹在胸,简单的用曲尺丈量一下,便用锯子下料,粗壮的根部,切下一米左右长短,做经篾,稍细点的竹子留着做纬篾,等下好料,要开始划篾,这是技术含量较高的手艺,先从竹子尾部向竹梢方向用篾刀一分为二、二分为四,直到将竹子分到自己需要的合适的宽度为止,再将一根根剖开的竹片用篾刀在青黄交界处划开,要划得匀称必须有技巧和手感,去掉黄篾,青篾便是编制器物的好材料,结实、光滑,为了节约竹子,有时也把黄篾派上用场,夹在器物的中间编织,但黄篾不结实,器物不经用,不受人喜欢。记忆中,父亲还发明类似十字架和柳叶刀的篾器工具,木质的十字架,嵌入竹子的根部已经切开的对称的四个口,用篾刀的背部轻轻一敲,十字架便在竹子中间走动,一下、两下便将竹子一分为四,且十分匀称,提高了工作效率,柳叶刀口与口相对紧贴成30度角的样子,钉在木工用厚实的条凳上,将划好的篾从刀口中间穿过,用长满老茧的手使劲拉过,篾片便被处理的厚薄均匀,毛刺全无。所有材料准备完毕,该进入编制程序了,父亲会根据器物的特点,将宽大的经篾按大小纵横编制在一起,为了让经篾中间留几公分编织纬篾的空间,往往需要用纬篾夹在中间编织,经篾是构成器物支撑部分的重点,四周用纬篾编上,或篮或筐,或篓或箕,在每件器物的收尾阶段,要锁口,所需的篾往往特殊加工,不能完全使用青篾,划篾是要留一部分黄篾,用篾刀刮有棱角处,这样圆润结实,锁口的手艺更复杂,将器物的口用锁口篾交织在纬篾上,结实美观不扎手,为了切合的更牢实,往往要使用一种叫动篾锥的工具,这种工具前段细长尖尖的,尾部转个弯,装在木柄上,用手使劲将纬篾钻开,将锁口篾引进去。一个竹器像背篓要两三天,竹篮要大半天,编完了,主要供家用,很少拿到市场赚取,说实话,篾器也赚不了什么钱,耗工费时,有时连工钱也卖不会来,家里不到市场购买篾器,就是最大的收获。不知道父亲是否拜师学艺,只知道他编篾器的手艺还蛮娴熟,于是趁家人不在,拿着篾刀也偷偷的划篾,学编织,可每次总把小手划出口子,总也划不出一匹篾,倒洒下一路鲜血,偷偷在屋旁的杂草中寻找一种叫刀口叶的植物,碾碎敷上,止血的效果堪比创可贴,从此不再沾此活。
父亲编织的篾器中,有一种捕鱼的工具叫籇子,有两类,一类叫喇叭籇子,前段像喇叭,向内用篾编成喇叭形倒刺状,尾部密封,放在流水口,鱼儿随水流进籇子,只能进不能出,另一种叫花篮籇子,两头安有喇叭状倒刺,周身留有拇指大小的孔,可放在流水口,也可放上诱饵沉在堰塘里,鱼呀、鳖呀、龟呀就自投罗网,在食物短缺的年月,是改善生活的好帮手,从第一泓春水开始,籇子便派上大用场,沟里渠里,堰里垱里,只要埋下籇子,定有不小收获,有一次父亲将籇子没在堰塘的芡实叶下,晌午刚过,便去起籇子,沉甸甸的籇子竟然钻进10多只乌龟,那年月人们是不屑吃乌龟的,捕鱼者遇上乌龟便觉得晦气,不再捕鱼,要是放在今天,可是发一笔小财,父亲一气之下哦,用刀砍烂籇子,将龟放入池塘。晚年,父亲又编织下鳝鱼的籇子,这是一种头小尾大的籇子,尾部有口,有喇叭状倒刺,前端有口,用木头或稻草堵着,里面放上蚯蚓,埋入鳝鱼出没的沟渠堰塘,鳝鱼觅食便钻进籇子,一晚上捕到上十来斤,父亲靠这个手艺,晚年养活祖母和母亲,直到去世。
记忆中,父亲是捕鱼好手,他捕鱼的方法在乡里算是最多的了,传统的渔网打鱼、垂钓、拖网拖鱼不算本事,小时候鱼多,他发明的捕鱼方法也多,先说说插鱼,先得有鱼叉,没有现成的鱼叉卖,他用车轱辘上的钢丝,自己加工,先将钢丝一段用锤子敲成扁平状,再用锉沿扁平处一边向里锉出倒刺,将扁平处磨锋利,一个个做好的叉齿用硬木夹起组装成一把鱼叉,固定好2米左右的把手,便可以叉鱼了,春水刚起,夜晚鱼儿便活跃起来,父亲拿着自制的鱼叉和自制的加长手电筒,背着鱼篓到附近的堰塘、沟渠、河港叉鱼去,往往不到半夜,便叉回满满一篓鱼,鲤鱼、黑鱼、鲶鱼又一次,正是春耕时节,电闪雷鸣,父亲说这时候鱼儿都会游到农田、浅沟,我便随父亲去叉鱼,在屋前的水田里,一群群鱼儿伴着春雨在欢快的游荡,电筒所指处,鲫鱼、鲤鱼一条条被叉上来,在一个流水口,父亲看见一个圆圆的黑黝黝的东西,趴在水中,一叉下去,一只甲鱼足有3、4斤,那时候甲鱼也不是稀罕物,捕鱼者看见反而认为运气不好,父亲不情愿的捉起甲鱼“收兵回营”
舀鱼恐怕是许多人闻所未闻的事儿,父亲会舀鱼,竹竿前段用铁丝穿上一个自己编织的网兜,制成舀子,口径一尺见方,盛夏的夜晚,天气炎热,蚊虫叮咬,人们常常难以入眠,这个季节,晚上叉鱼较难,但是许多小鱼会浮在水面,觅食或呼吸新鲜空气,父亲拿着舀子,背着鱼篓,带着手电,在堰塘河港转悠,电筒照过水面,鱼儿静静浮在水上,舀子轻轻划过水面,鱼儿便进了网兜,不过这种方法只能捕到刁子鱼之类的小鱼。再后来,父亲亲手制作了鱼划子,编织粘网,在河沟堰塘用粘网粘鱼,不仅养家糊口,还成了家庭重要的经济来源。
在农业学大寨的年月,我们家人口多,劳力少,所挣得工分和口粮常常难于维持一家生计,父亲便会在秋霜后下黄鼠狼,那时黄鼠狼恐怕还不算保护动物,是人人喊打的家伙。父亲用铁丝和竹片制作成夹子,依稀记得,他用一根一尺来长、一寸来宽、近一公分厚的楠竹片,两钻孔,用绳子拉成弓状,算是动力系统,中间用竹片作出三角形的活动卡口,与弓状竹片链接,用铁丝制作链接的机关,在霜冻一个星期后,黄鼠狼憋不住了,便会铤而走险,出来觅食,父亲在田埂旁挖上一个拳头粗,一尺多深的洞,里面放上几条小鱼做诱饵,把卡子活动机关放在洞口,用小木桩将卡子固定,黄鼠狼嗅到小鱼的气味,便会从活动机关处钻进去触动机关弓形竹片弹开,紧紧闭合上卡口,黄鼠狼便夹在里面,早晨冒着严寒取回卡子,将黄鼠狼完整剥皮,里面塞上谷壳风干,一张皮还可以买上十几元,在那个年月算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而黄鼠狼的肉是不会丢弃的,成了一家人的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