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院的回忆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书包网 www.shubao.la,最快更新飙云儒韵文集最新章节!
小时候我的世界只是一个小村庄,而晚上漆黑的村子里最精彩的世界就是露天电影了。电影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那是完完全全的另一个世界,在幕布上流动的世界。
放露天电影,对环境要求一点也不高,只要有一片宽敞的空地就行。我们臧林村西北头有一块长条形的操场,在这块空地上立四根柱子,放电影时,银幕就用绳子扯在场地边缘的木桩上固定住,大伙儿把它叫做“电影布”
放电影的消息像长了翅膀在村里传播得最快,一传十,十传百,一转眼功夫,全村男女老少全都知道了某个地方要放电影了,而且成为当天全村甚至邻村最最主要的话题。每逢这样的日子,大家都会异常兴奋,不管干什么事都特别起劲。我们放学后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排板凳”就是搬着家里的长条板凳到电影放映点去占好位置,因为你不抢就让别人抢走了。为了占据有利位置,小朋友间也会争吵和打闹,甚至拳脚相加大打出手。这天,外婆也都会早早地做好晚饭,不耽误我看电影的时间。
傍晚,放映员肩挑手提着各种放映设备来了。孩子们欢呼雀跃,大人们也都没闲着,纷纷上前帮忙挂幕布、搬机器。用于放置胶片盘的是扁扁的铁盒子,铁盒子上往往写着影片的名称,有的由于放映次数太多,上面的字早已模糊不清了。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匮乏的上世纪六七十代,放电影是辛苦的,也是风光的。当时的电影放映员是我们崇拜的偶像,记得公社电影队有两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一个绰号叫“戴老虎”一个姓刘,都颇有点解放军的高大形象,放什么电影,什么时候放都是由他们来决定,而且可以天天看,永远在最佳位置,这该是怎么样的一种幸福的权利啊?当时这种权利令我极其向往和羡慕甚至于崇拜了。放映员孩子们崇拜,大人们也很尊重,不论去那个村子放电影,扯起银幕后,放映员就会被领着去大队干部或者队长家,几样热热的下酒菜早已摆好,瓶装的老酒也早就放在一旁,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大人们有的人去田地里干活回来晚了,回到家连饭也顾不得吃,放下犁耙、锄头扁担、篮子箩筐,撂下从田地里挑回来的粮食、瓜豆、猪食、稻草,也顾不得干了一整天活人都快累得散架,就转身出门往操场赶去。在村里人看来,吃饭事小,看电影才是大事。饭可以天天吃,电影可不是天天能看的。因此,人们宁愿饿着肚子,也不愿放过看电影的机会。那年月,大家都把看电影当作过节一样,无论大人小孩子,都对电影十分着迷。傍晚,整个操场就摆满了板凳,人们等不及天黑,就跑去操场上找自己的板凳坐好,等着电影开映。等天完全黑下来,在电影放映之前,整个场地上人头攒动,有呼朋唤友的,有嚷着自己家人名字找座位的,有大声聊天的,有为了位置争吵的,有嬉笑打闹的,小孩们坐不住,到处乱窜乱跑,操场上好不热闹。
那时,电影资源稀缺,10天半个月才有一场新电影。每当有新片子,一般最先在镇子上放,就是人民公社驻地,接下来再到各个大队轮流放。我们臧林村虽然是三个大队合起来的大村,有2000多号人,但也只能排队放映。有时两三个大队要同晚错时放映,放映员叫“跑片”跑片员骑自行车或几个壮汉接力跑步来回运送电影拷贝。这时,最难以忍受的是等待,黑夜中,另一大队一群人正在翘首眺望,老远就听见他们当中有人喊:“跑片的来了!跑片的来了!”此时此刻,人们好似“久旱逢甘霖”无比兴奋。记得有一次,外婆带我走了10多里路到邻县的武进湟里镇看电影红楼梦,电影还没放完,却大天白亮了。
电影放映前的那一二十分钟或最后几分钟,是最难捱的,大伙心里都无比焦急、烦躁不安,老是说:“怎么还不放呀,怎么还不放呀?”当放映机打出一束光照在银幕上时,所有人都无比兴奋,期盼已久的时刻终于到了,离放映机比较近的人,还伸手在光柱中比划起来,顿时在银幕上就出现猪鸡鹅鸭、猫狗鸟兽的模样。这也给放映前人们焦躁的心带来一丝欢喜和笑声。当放映机开始转动,发出咝咝的声响,银幕上先是一些黑点在闪跳,接着几个数字由大变小,一个接一个跳着倒数,整个操场顿时安静下来,银幕上首先出现的,是某某电影制片厂的标志,音乐响起来了,声音出来了,字幕出来了,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聚集到这四四方方、演绎无数故事的幕布上。
当时的电影也就那么几部,除了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那几部电影外,大部分是红色经典或样板戏,样板戏我们不欣赏,尽管演员很卖力,但我们依然嫌弃怎么一句话唱这么长时间啊,印象深刻的是“小兵张嘎”、“地雷战”、“地道战”、“英雄儿女”“侦察兵”等一些战争题材的,看得我们激动和心跳,一些台词还记忆犹新。一场电影看过之后,电影里的人物和故事,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村里人茶余饭后的谈资,那兴奋劲儿逐渐消退后大家又盼着下一场电影快点到来。我们小孩儿总是喜欢模仿,看了电影就学着电影里的故事演戏,一群小孩儿在一起,由领头的大孩子分派谁谁谁扮演谁,谁谁谁又扮演谁,而他自己喜欢演谁由他自个说了算。
当电影放到正起劲儿的时候,有时竟会突然停电,或是放映机出故障,或是电影胶片烧了,或出别的什么问题,每当放映机出故障而又很长时间修理不好时,村里人就渐渐等得不耐烦起来。尤其是我们小孩儿,在那里坐立不安,一会儿站起来四处张望,一会儿坐下,一会儿四处走动,到处打听放映机出了什么问题,啥时能修好。经过久久苦等,电影终于又继续放映时,全场人群长长吐出一口气,不由自主地发出一片欢呼。放电影时最怕遇着下雨。一种情况是电影还没开映就下起雨来,等了好长时间才放一回的电影放不成了;另一种情况是电影正放得起劲儿,银幕上的人正打得热闹时,却突然下起雨来,着实让人扫兴得很。如果雨下得小,一直是毛毛细雨,那么放映员会打起伞或扯起篷布或塑料布把放映机遮好继续放映。如果雨越下越大,为了保护电影设备,他就会通知看电影的人说:“雨太大,电影放不成了,大伙儿都散了吧。”听说电影放不成了,最懊恼和沮丧的自然是我们这些小孩子们。
有些时候看电影还要“放空”就是白白跑一趟。有时候听到什么人说一声:“今天放电影的!”我们就兴奋的盼着及早放学,傻傻地期待着,可是扛着板凳心急火燎和伙伴们赶到,终于没有看到银幕,而是看到和我们一样的沮丧失望的往回赶的人群,知道我们被欺骗了,于是嘴里诅咒着“骗人鬼”怏怏而归。
外村的人一般在电影要接近尾声时,不等字幕在银幕上下滚动,就起身上路往家里赶。不像在本村看电影的人那样,要等字幕一行一行滚完,银幕上最后跳出“剧终”两个字,才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地起身离去。有的甚至还要等放映员关了机器设备,放映机射出的那束光柱从银幕上消失了才肯离开。因为家就在附近,早走晚走、快几步慢几步都无所谓。而去外村和远地方看电影则不同,电影散了还要走四五十分钟甚至个把小时的路,所以人们往回走都急冲冲的,和赶来看电影时一样,步子迈得急切,黑夜里手电筒射出的一束束光随着人的移动不停地闪烁跳跃。很快,人群的说话声和脚步声,像流水般从电影场上向四处散开,沿着乡间小路一路漫出去。整个村子仿佛一眨眼功夫变得静悄悄的,只有昆虫还在不知疲倦的低吟浅唱,为黑夜伴奏,为村庄守夜。人们进了村、入了家门,纷纷钻进自己的被窝,枕着刚刚看过的电影画面进入了梦乡,梦里全是电影里的人在说话、在喜怒、在战斗
小时候我的世界只是一个小村庄,而晚上漆黑的村子里最精彩的世界就是露天电影了。电影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那是完完全全的另一个世界,在幕布上流动的世界。
放露天电影,对环境要求一点也不高,只要有一片宽敞的空地就行。我们臧林村西北头有一块长条形的操场,在这块空地上立四根柱子,放电影时,银幕就用绳子扯在场地边缘的木桩上固定住,大伙儿把它叫做“电影布”
放电影的消息像长了翅膀在村里传播得最快,一传十,十传百,一转眼功夫,全村男女老少全都知道了某个地方要放电影了,而且成为当天全村甚至邻村最最主要的话题。每逢这样的日子,大家都会异常兴奋,不管干什么事都特别起劲。我们放学后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排板凳”就是搬着家里的长条板凳到电影放映点去占好位置,因为你不抢就让别人抢走了。为了占据有利位置,小朋友间也会争吵和打闹,甚至拳脚相加大打出手。这天,外婆也都会早早地做好晚饭,不耽误我看电影的时间。
傍晚,放映员肩挑手提着各种放映设备来了。孩子们欢呼雀跃,大人们也都没闲着,纷纷上前帮忙挂幕布、搬机器。用于放置胶片盘的是扁扁的铁盒子,铁盒子上往往写着影片的名称,有的由于放映次数太多,上面的字早已模糊不清了。在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匮乏的上世纪六七十代,放电影是辛苦的,也是风光的。当时的电影放映员是我们崇拜的偶像,记得公社电影队有两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一个绰号叫“戴老虎”一个姓刘,都颇有点解放军的高大形象,放什么电影,什么时候放都是由他们来决定,而且可以天天看,永远在最佳位置,这该是怎么样的一种幸福的权利啊?当时这种权利令我极其向往和羡慕甚至于崇拜了。放映员孩子们崇拜,大人们也很尊重,不论去那个村子放电影,扯起银幕后,放映员就会被领着去大队干部或者队长家,几样热热的下酒菜早已摆好,瓶装的老酒也早就放在一旁,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大人们有的人去田地里干活回来晚了,回到家连饭也顾不得吃,放下犁耙、锄头扁担、篮子箩筐,撂下从田地里挑回来的粮食、瓜豆、猪食、稻草,也顾不得干了一整天活人都快累得散架,就转身出门往操场赶去。在村里人看来,吃饭事小,看电影才是大事。饭可以天天吃,电影可不是天天能看的。因此,人们宁愿饿着肚子,也不愿放过看电影的机会。那年月,大家都把看电影当作过节一样,无论大人小孩子,都对电影十分着迷。傍晚,整个操场就摆满了板凳,人们等不及天黑,就跑去操场上找自己的板凳坐好,等着电影开映。等天完全黑下来,在电影放映之前,整个场地上人头攒动,有呼朋唤友的,有嚷着自己家人名字找座位的,有大声聊天的,有为了位置争吵的,有嬉笑打闹的,小孩们坐不住,到处乱窜乱跑,操场上好不热闹。
那时,电影资源稀缺,10天半个月才有一场新电影。每当有新片子,一般最先在镇子上放,就是人民公社驻地,接下来再到各个大队轮流放。我们臧林村虽然是三个大队合起来的大村,有2000多号人,但也只能排队放映。有时两三个大队要同晚错时放映,放映员叫“跑片”跑片员骑自行车或几个壮汉接力跑步来回运送电影拷贝。这时,最难以忍受的是等待,黑夜中,另一大队一群人正在翘首眺望,老远就听见他们当中有人喊:“跑片的来了!跑片的来了!”此时此刻,人们好似“久旱逢甘霖”无比兴奋。记得有一次,外婆带我走了10多里路到邻县的武进湟里镇看电影红楼梦,电影还没放完,却大天白亮了。
电影放映前的那一二十分钟或最后几分钟,是最难捱的,大伙心里都无比焦急、烦躁不安,老是说:“怎么还不放呀,怎么还不放呀?”当放映机打出一束光照在银幕上时,所有人都无比兴奋,期盼已久的时刻终于到了,离放映机比较近的人,还伸手在光柱中比划起来,顿时在银幕上就出现猪鸡鹅鸭、猫狗鸟兽的模样。这也给放映前人们焦躁的心带来一丝欢喜和笑声。当放映机开始转动,发出咝咝的声响,银幕上先是一些黑点在闪跳,接着几个数字由大变小,一个接一个跳着倒数,整个操场顿时安静下来,银幕上首先出现的,是某某电影制片厂的标志,音乐响起来了,声音出来了,字幕出来了,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聚集到这四四方方、演绎无数故事的幕布上。
当时的电影也就那么几部,除了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那几部电影外,大部分是红色经典或样板戏,样板戏我们不欣赏,尽管演员很卖力,但我们依然嫌弃怎么一句话唱这么长时间啊,印象深刻的是“小兵张嘎”、“地雷战”、“地道战”、“英雄儿女”“侦察兵”等一些战争题材的,看得我们激动和心跳,一些台词还记忆犹新。一场电影看过之后,电影里的人物和故事,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村里人茶余饭后的谈资,那兴奋劲儿逐渐消退后大家又盼着下一场电影快点到来。我们小孩儿总是喜欢模仿,看了电影就学着电影里的故事演戏,一群小孩儿在一起,由领头的大孩子分派谁谁谁扮演谁,谁谁谁又扮演谁,而他自己喜欢演谁由他自个说了算。
当电影放到正起劲儿的时候,有时竟会突然停电,或是放映机出故障,或是电影胶片烧了,或出别的什么问题,每当放映机出故障而又很长时间修理不好时,村里人就渐渐等得不耐烦起来。尤其是我们小孩儿,在那里坐立不安,一会儿站起来四处张望,一会儿坐下,一会儿四处走动,到处打听放映机出了什么问题,啥时能修好。经过久久苦等,电影终于又继续放映时,全场人群长长吐出一口气,不由自主地发出一片欢呼。放电影时最怕遇着下雨。一种情况是电影还没开映就下起雨来,等了好长时间才放一回的电影放不成了;另一种情况是电影正放得起劲儿,银幕上的人正打得热闹时,却突然下起雨来,着实让人扫兴得很。如果雨下得小,一直是毛毛细雨,那么放映员会打起伞或扯起篷布或塑料布把放映机遮好继续放映。如果雨越下越大,为了保护电影设备,他就会通知看电影的人说:“雨太大,电影放不成了,大伙儿都散了吧。”听说电影放不成了,最懊恼和沮丧的自然是我们这些小孩子们。
有些时候看电影还要“放空”就是白白跑一趟。有时候听到什么人说一声:“今天放电影的!”我们就兴奋的盼着及早放学,傻傻地期待着,可是扛着板凳心急火燎和伙伴们赶到,终于没有看到银幕,而是看到和我们一样的沮丧失望的往回赶的人群,知道我们被欺骗了,于是嘴里诅咒着“骗人鬼”怏怏而归。
外村的人一般在电影要接近尾声时,不等字幕在银幕上下滚动,就起身上路往家里赶。不像在本村看电影的人那样,要等字幕一行一行滚完,银幕上最后跳出“剧终”两个字,才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地起身离去。有的甚至还要等放映员关了机器设备,放映机射出的那束光柱从银幕上消失了才肯离开。因为家就在附近,早走晚走、快几步慢几步都无所谓。而去外村和远地方看电影则不同,电影散了还要走四五十分钟甚至个把小时的路,所以人们往回走都急冲冲的,和赶来看电影时一样,步子迈得急切,黑夜里手电筒射出的一束束光随着人的移动不停地闪烁跳跃。很快,人群的说话声和脚步声,像流水般从电影场上向四处散开,沿着乡间小路一路漫出去。整个村子仿佛一眨眼功夫变得静悄悄的,只有昆虫还在不知疲倦的低吟浅唱,为黑夜伴奏,为村庄守夜。人们进了村、入了家门,纷纷钻进自己的被窝,枕着刚刚看过的电影画面进入了梦乡,梦里全是电影里的人在说话、在喜怒、在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