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蔫儿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书包网 www.shubao.la,最快更新渤海边文集最新章节!
(一)
老蔫儿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明天,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了。今年季节来的早,没到霜降就见了几次霜。几天前他就和菊子忙活着把苹果上的套袋解开了,每个苹果又转了三次,个个都粉红透白的,色上的特别好。这几天,老天也给脸,晴天不说,太阳也不是很毒。栽培苹果的人都知道,摘去袋的果子天气不好上不了色,可阳光太强了又会把果子烤坏。
看着枝上的苹果慢慢由白变红,老蔫儿乐得合不拢嘴。
菊子是老蔫儿的老婆。别人都称呼老婆是“孩他妈”他自达结婚起就跟着丈母娘叫老婆的乳名,他觉得叫乳名更亲切。
附近村里的苹果多数都收获结束了。今年是个丰收年,各地的苹果贩子早早就来了。这儿水土好,苹果的口感好,是远近闻名的,从来不愁卖。
早些时候就有人对老蔫儿说,苹果长成个子了,还是早摘了吧,这样可以让树多歇一歇,对明年结果有好处。老蔫儿不听,还是老调调,果子一定要靠到时候,经过霜打过的果子有味道,甜份上的足,吃到口里才香甜。
“明天要起点早,到村里招呼人来帮忙摘苹果”老蔫儿盘算着。
摘袋和转晒苹果是他和菊子没日没夜的忙活了几天才干完的,摘果子和分等级时间太紧,得雇人干了。
摘苹果的活看起来简单,也是挺累的。钻在果树丛中要上上下下的,还得细心,不注意就会把明年要挂果的枝芽给破坏了。
“每人每天就付二十五元钱吧,再管三顿饭。捡苹果的就给二十元钱”通常这儿干这两种活计分别是二十和十五元。
“都是乡里乡亲的,别太小气了”老蔫儿自言自语的说。
五百多棵苹果,估计能收六万多斤,看成色少说也能有二万斤一级果子。全部毛收入能有六万元钱以上,扣除成本可以收益三万多元钱。
一级果直径八十毫米以上的是二元钱一斤,二级七十五毫米可以卖到一元六角钱,三级按市价是八角钱,就算混级也在一元二角以上。
果贩子说了“毛大撸”(不分等级,不管好坏,只要是树上摘下来的就行)一元钱一斤他全收了。
老蔫儿不干。他算计了一下,二万斤一级果是四万元钱,二级果至少也得有二万斤是三万二千元钱,还能捡出一万多斤三级果,每斤八角钱就是一万多元钱,剩下的次果就卖给果汁厂,三角钱一斤也能卖几千元钱。自己只是费点功夫,能多收入许多。
想到明天能见到这么多钱,老蔫儿似吃了蜜一样。
“明年要是年头能跟今年一样的话,至少能收十万斤以上”老蔫想到以后更开心了。
苹果树最好的结果期是八到十二年,只要管理好了,每年都有十几万元钱的进帐。
“今年就不还贷款了”老蔫儿没有忘记自己还欠着信用社十万元钱的贷款。
“要把今年赚的钱全投进去,等明年收果子后就一次还上。以后赚的钱先给儿子在城里买个房子,自己也把那三间小破房翻修一下,盖个二层的,孩子成婚以后要是回来就让他们住楼上。还要买台小货车,用它拉粪方便”
“这小子,在外面一个月挣个三头五百的,哪里比得上我在家养果子”老蔫儿心想,儿子看到他这样出成绩一定会回锤乓黄鸶伞?
“还有一件事是一定要办的。在小河上修座桥,把村里的路也修一下,自己方便,也为村里做件好事”
老蔫儿越想越兴奋。不由的笑出声来了。
“你傻笑什么”妻子被他折腾的也睡不安稳,轻轻蹬了他一脚。
老蔫儿索性不睡了,披衣下床到了院子里。
深秋的夜晚,天高气爽。蓝湛湛的苍穹下,树木开始落叶,变得稀疏。蒿草枯黄地败倒了,大地显得薄了许多。收完庄稼的田野里,到处都是成堆的玉米秆和散落满地的花生蔓子。只有那一垅垅的白薯还静静的躺在地上。
萧瑟的秋风阵阵吹来,清爽怡人又有一丝寒意。风吹进了果林,把一些残叶吹落,在地上盘旋着,发出涮涮的响声。没有夏日时的蝉鸣蛙叫,只有石缝里蟋蟀的悲鸣和蚯蚓翻土的漱漱声。一只只萤火虫闪着蓝晶晶的光,在夜空中飞舞着,好似和天上的星星嬉闹。
望着满山的苹果树,闻着秋风送来的阵阵果香,老蔫儿忘记了秋夜的阴凉,他的心回到了几年前。
(二)
老蔫儿其实并不老,属牛的,今年才五十八岁。
这是个自打出生就给田地做奴隶的人,生于刚解放的时候。那时家里土改分了几亩薄田,父母膝下五个儿子,除了老大后来过继给一个远房叔叔外,四条汉子自小就跟着父母下地干活。
上学时学习很差,虽然用功,也很听话,木头疙瘩似的脑袋就是装不进文绉绉的东西。三年自然灾害时靠吃树皮和草根保住了命,文革还没来就辍学了。开始在生产队每天挣五分。当时的“劳动日”每天是五角钱,算起来一天可以挣二角五分钱,能买六个鸡蛋。十八岁时他就挣到十分了,成了生产队里的正当劳动力。
虽然生活艰苦,长得肩宽腰圆,壮实粗犷。高高的鼻梁,浓黑的眉毛,厚厚的嘴唇。两臂特别的长,几乎斓较ジ橇恕k悴簧厦滥凶樱梢彩怯10湄夂贰?
就是这样一个粗眉环眼的年轻后生,性格又是特别的腼腆、内向、木讷,寡言少语。每日不乐不忧,不急不躁,不焦不愁,不管是别人赞他还是夸他,都是嘴角向上一撇露出一丝笑意,再大的事到了他这儿都只有这一种表情。
所以人们都说他是“三脚踢不出个屁来,天天蔫蔫的”就叫他是“老蔫儿”时间长了很多人连他的名字都忘了。他也不在意,爱叫啥就叫啥呗,还是原来的表情。
三个哥哥都成家了,老蔫儿三十了还没找上媳妇。一者是家穷,二来是老蔫这个名字人家听起来有点缺心眼的意思,所以三里五村的姑娘都看不上他。邻村有个姑娘叫秋菊的,比他小六岁,小时候患小儿麻脾症一条腿有点细,走路一拐一拐的,背后有人叫她是“一边倒”经人说合就和老蔫成家过日子了。当年就生了个健康的胖小子。父母去世后,他们就住在那三间小破房子里,日子虽然有点艰难,也算过得去。
世道变了,原来集体式的劳动模式又回到了单干。老蔫儿靠分到的五亩薄田养家糊口。儿子上完初中就不上学了,回来帮他一起种地。
这是个偏僻的小山村。古时候村里曾出了个“道台”的官,所以村子就叫刘家道台。
东面三公里是胡家沟,东南方向是更偏僻的黄山夼村。
北面和西面背靠的是一座大山,名字叫三斧山。这是个险峻陡峭的高山,顶端是三个耸峙的峰峦如刀削般地矗立着。传说古时有位仙人,嫌山势太凶,就挥斧三下,剁出三个口子,故取此名。平时山上云雾缭绕,嶙峋峥嵘,一个人是很少敢攀登上去的。山里既没有矿产也没有古树森林,只有稀疏的松树和柞树以及一些蒿草年复一年地生长着。
刘家道台村名义上有三百户人家。这几年由于经济活了,许多人出去打工或是做点小生意。年轻人了宁肯在外一个月挣几百元钱,也不愿意留在家里种地。村里留下的都是五十岁以上的。土地都分到各户了,种地也不似从前那样。耕地有拖拉机,施肥买化肥撒上,连除草都用上了除草剂。在家种地的人其实也不是很累,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里,赶赶闲集,玩玩麻将,要不就是蹲在街头说说闲话,除了没钱花以外,吃饭还是不困难。
距村两公里有一座小山包。据说是以前财主买外村的,土改时就按哪个村人的地就归那个村。所以虽说按区域该是胡家沟的,但还是属于刘家道台管理。小山包以前还长了些松树、柞树及杂木,每年还有人在这儿放养柞蚕。后来就荒废了,山上的树被砍光,只剩下片片蒿草任其自生自灭。以前附近村里死的一些孤寡老人和刚出生就夭折的小孩都埋在这儿,所以人们又叫这儿是乱葬岗,胆小的人很少光顾这里。
地分了,山也划成一块块包到每户。就剩下这块不起眼的小山包。村里几次开会都没人接。一方面是价值不大,另一方面离村太远,中间还隔着一条河,谁都不愿到这儿来发展。
老蔫儿动心了。盘算着天天守着几亩地一辈子也出不了头。他举手愿意承包下这个小山包。村干部当然乐意了,条件非常的宽松。三年免掉所有的费用,从第四年起每年向村里交一万元钱,承包期三十年不变。煞有介事的签了协议,盖了村委会的章和书记、村长的章,还找来几个村里的脸面人物作保。
村里人知道后都说他傻,是没事找事。连儿子都不理解,扔下一句“想干你自己干吧!”跑到城里打工去了。
(三)
整整一个冬天,老蔫儿没日没夜的在折腾着这个小山包。
首先,他移出了那些无主的坟,整齐的安放在一个朝阳的地方。他心里想着,不能得罪这些孤魂野鬼,给他们安好家,没准还能保佑呢。
他把山上的树,能成材的就修剪一下;把树根刨走,杂草除掉。土层好的地方,把土翻起来,用石头围成一个半圆;土少就从别的地方取来填上。
山包在他的一镐一锹的汗水中改变着模样。就连那条小河,也拦了个蓄水池,为以后浇地做准备。
他专程去了一趟省果树研究所,请专家给出了出主意。
看到老蔫儿似真干的样子,村干部也大方了一次,答应给他贷款作担保。
春天,是个播种的季节,也是放飞梦想、撒播希望的季节。
他用首批的两万元贷款,买回了红富士苹果苗,还有樱桃、桃子、杏子和山楂苗,外加买回几百棵杨树苗。
买的果树苗全是三年龄的,已经长得有大拇指手指般粗,一人多高。虽然贵点,可成活率高,也能早结果。
这些树都栽在准备好的圆石圈着的土地里,从山下一担担的挑水养护着,数了数光苹果就五百多棵。
那些杨树苗,他栽在小山的四周,形成一道护栏,也是他的地界。
俗话说:三年的桃子四年的梨,五年的苹果挂满枝。终究是地薄土贫,当年栽下的果树像是害了贫血病,虽然活了,但却不能健长。他跟饲养专业户联系,买回了鸡、牛、猪、羊粪,深埋在地里发酵后再施到果树四周。又贷款买了辆四轮拖拉机和化肥。看着果树天天在变样,老蔫的心情也随着高涨起来了。
他用山上的石头,自己动手垒了二间房子,用泥巴把四周糊了糊,还圈了一个小院子,俨然一个很像样的家了。开始他是早出晚归,后来就几天不回家了。菊子隔三茬五的给他送饭,看他太累也不方便,也索性在山上住下了,跟他一起照料果树。
果树第三年就见花了。老蔫儿拿着摘下的几个果子,高兴的在村里好好的炫耀了一番。
第四年尽管遇到干旱,在老蔫儿两口子的辛勤地浇灌、照料下,居然收获了几千斤果子。除了菊子拿到集上卖了点外,其它的都分给村里的乡亲了。他要让大家尝尝自己的果实。
今年是个好年头,可以说是风调雨顺。老蔫儿通过几年的钻研学习,知道要想有收获不仅要用力气,还要讲科学,讲投入。
春天,他和菊子就忙着授粉和间花,成果了又要疏果。按期施肥、除草、喷药。快长成时又买回了果袋,而且是买最好的,每个果袋五分钱。他们把好的果子套上袋。这样的果子能出口,价位好。
虽然他已经贷款十万元了,但是他不怕,他知道这些投入值得。
秋风凉了,树上挂满了果实,微风吹来枝条晃动着。灿烂的阳光衬托着满山绿叶中那些红的白的果袋,似一盏盏灯照在老蔫幸福的脸上。他孩子一样,常常偷偷撕开果袋,看看那些白嫩的正在发育的苹果。
市场上那些红润香甜的大苹果,浸透着果农多少辛勤的汗水啊。除了修枝浇水施肥除虫外,每个苹果都要经过果农近十次的手。摘花、疏果、套袋,摘两遍袋,摘叶、弯枝,至少两遍以上的转果。摘的时候还不是一次全部摘完,要先摘成色好的。越到最后越忙,先要摘下一层袋,让苹果适应一下环境,隔几天再把袋子全拿掉,让它在自然阳光下着色。为了防止树叶擦伤果子,还要把四周靠近的枝叶摘掉或是挪位,用泡膜纸垫在苹果的下面。不仅隔几天要转动果子,以接受阳光的照射,还要在地面辅上铝箔纸,从下面折射阳光上色,摘下的苹果还要剪去果蒂,以免相互扎伤了果子。
该干的活老蔫儿都干了,而且比谁干得都认真,似慈祥的母亲护理刚生下的婴儿。
该收获了,而且就在明天。一筐筐的苹果摘下来,经过分级过称,换回来的是一叠叠钞票。
明天,明天是个忙碌而兴奋的日子。老蔫儿沉醉在幸福的想象中,不知不觉已经在山包上转了一圈。
他回到屋里,悄悄爬上床,衣服也没脱就躺下了。
(四)
太阳竿子高了,老蔫儿被一阵嘈杂声惊醒。
他滚下床,套上鞋几步跑出院子。
眼前的景象把他惊呆了,满山慢坡都是人。有步履蹒珊的老人,健壮的青年,稚嫩的孩童。有男人,有女人;有本村的,还有外村的
他们都在做着同一个动作,旁若无人地摘苹果。树上鲜嫩的苹果,被一个个装进兜里,放进篮子里。有在树下的,有爬上树的,肆无忌惮地近似疯狂地摘取着。他们顾不得落在地上的苹果,也不在意折断了果枝及损伤了明年的花蕾,完全无视菊子哀求的呼喊,就像鬼子进村了一样的扫荡、吞食着。
老蔫儿真的懵了,等猛醒过来,冲上去大声喊叫:“这是我家的苹果,快住手!”
没人理他。夺下了这个人的筐子,那个人又上树了。
人越来越多。老蔫儿知道自己是无能为力了,他想到了村干部。发动起拖拉机,加大油门就向村里冲去。找到了还躺在床上没有睡醒的村支书,急呼呼的报告了发生的一切。
村支书好像早就知道似的,慢悠悠地说了句:“多大事啊,不就是吃你几个苹果嘛!”
接着又跟了一句:“早就跟你说过嘛,偏不听,这不,出事了吧!”
老蔫儿虽然笨,可支书的话他一下子就听明白了。
还是在今年春天的时候,村支书就不经意地跟他谈起了果园的事。在夸他这几年辛苦的同时,说了一点看法。意思是说那个小山包当初承包的价钱太低了,群众有意见。
支部也有想法,看看能不能收回来重新承包,或者是按户把果树分下去,这样家家都有果子吃了。还说,一个人富了总要照顾一下大家嘛。
老蔫儿当时就来气了。拿出了协议书,数落着自己这几年投了多少资,出了多少力,受了多少苦。还说了句,现在撕毁合约是违法的话。
支书知道他说的在理,可还是要他再考虑一下。并说要是他同意的话,村里可以适当给点补偿。
其实这些风声他早有耳闻。村里人当他面不说,背地里却在嘀咕“他老蔫儿要发财了,好事不能让他一个人占”这些话。他并不在意,自己有合同在身,再说有支部,还有政策,电视里不是天天在念叨着要讲法守法嘛。
此时,老蔫儿想到了法律。他跑到村委会,抓起电话向乡派出所报警。
值班的民警听了老蔫儿的报案,开始还和气地问了问情况,说了些偷瓜摘枣不算犯罪的话。后来被老蔫儿缠急了,扔下一句:“吃你几个烂苹果还出警啊,当我们是干什么的了?”
“怕”地一声,把电话挂了。
真是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啊!只好开着那辆破拖拉机回到了小山上。
人都散了。刚刚还挂满枝头的果园如今只稀疏地吊着一些小果子,似颗颗欲滴的泪珠,又似一个个孤苦伶仃的孩子,在树上无声无奈地晃悠着。满地是折断的果枝和踩碎的苹果。
菊子呆坐在树下,用手摸着她那只残废了的腿,含着幽怨而悲愤的眼神望着他。
老蔫儿感到撕心裂肺般的痛苦,鼻子酸酸的,似有万千悲愤怨恨横亘在胸中。苦楚痉挛般的掠过嘴角,双颊抽搐着额角的青筋,随着他呼呼喘出的粗气,一鼓一鼓的。一对本来就大的眼珠像要滚出来似的。
他愤怒地抓起地上的斧头,豁地跳起来,猛地挥起,朝已经碗口粗的果树砍了下去
“他爹,不要!”菊子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他的身边,从后面抱住了他。
“我们没有享福的命”
菊子说:“事情明摆着,这些人是红眼病,支部也不帮咱,斗不过人家的”
望着菊子近似哀求的眼神,老蔫儿心软了,狠狠地把斧头扔在了地上。
(五)
老蔫儿真的蔫儿了。自那时起,他再没跟村里的人搭过腔。
一个月以后,老蔫主动找到了村支书,交出了那份协议书。
村支书告诉老蔫儿,支委会考虑到他这几年的辛苦,决定补偿两万元抵一下贷款,余下的八万还得他自己偿还。
老蔫儿也算有骨气:“你们放心,剩下的贷款我会一分不少还的,还不了就记到我儿子头上!”
老蔫儿走了,带着菊子离开了家乡。
有人说他在城里捡垃圾。
有人说他在邻县帮人家看园子。
有人说他在城里开了个小饭馆,生意还挺红火的。
还有人说省台广播的,那个邻县果树专业户就是咱们这儿的老蔫儿。
(注:文贝与渤海边合作)
(一)
老蔫儿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明天,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了。今年季节来的早,没到霜降就见了几次霜。几天前他就和菊子忙活着把苹果上的套袋解开了,每个苹果又转了三次,个个都粉红透白的,色上的特别好。这几天,老天也给脸,晴天不说,太阳也不是很毒。栽培苹果的人都知道,摘去袋的果子天气不好上不了色,可阳光太强了又会把果子烤坏。
看着枝上的苹果慢慢由白变红,老蔫儿乐得合不拢嘴。
菊子是老蔫儿的老婆。别人都称呼老婆是“孩他妈”他自达结婚起就跟着丈母娘叫老婆的乳名,他觉得叫乳名更亲切。
附近村里的苹果多数都收获结束了。今年是个丰收年,各地的苹果贩子早早就来了。这儿水土好,苹果的口感好,是远近闻名的,从来不愁卖。
早些时候就有人对老蔫儿说,苹果长成个子了,还是早摘了吧,这样可以让树多歇一歇,对明年结果有好处。老蔫儿不听,还是老调调,果子一定要靠到时候,经过霜打过的果子有味道,甜份上的足,吃到口里才香甜。
“明天要起点早,到村里招呼人来帮忙摘苹果”老蔫儿盘算着。
摘袋和转晒苹果是他和菊子没日没夜的忙活了几天才干完的,摘果子和分等级时间太紧,得雇人干了。
摘苹果的活看起来简单,也是挺累的。钻在果树丛中要上上下下的,还得细心,不注意就会把明年要挂果的枝芽给破坏了。
“每人每天就付二十五元钱吧,再管三顿饭。捡苹果的就给二十元钱”通常这儿干这两种活计分别是二十和十五元。
“都是乡里乡亲的,别太小气了”老蔫儿自言自语的说。
五百多棵苹果,估计能收六万多斤,看成色少说也能有二万斤一级果子。全部毛收入能有六万元钱以上,扣除成本可以收益三万多元钱。
一级果直径八十毫米以上的是二元钱一斤,二级七十五毫米可以卖到一元六角钱,三级按市价是八角钱,就算混级也在一元二角以上。
果贩子说了“毛大撸”(不分等级,不管好坏,只要是树上摘下来的就行)一元钱一斤他全收了。
老蔫儿不干。他算计了一下,二万斤一级果是四万元钱,二级果至少也得有二万斤是三万二千元钱,还能捡出一万多斤三级果,每斤八角钱就是一万多元钱,剩下的次果就卖给果汁厂,三角钱一斤也能卖几千元钱。自己只是费点功夫,能多收入许多。
想到明天能见到这么多钱,老蔫儿似吃了蜜一样。
“明年要是年头能跟今年一样的话,至少能收十万斤以上”老蔫想到以后更开心了。
苹果树最好的结果期是八到十二年,只要管理好了,每年都有十几万元钱的进帐。
“今年就不还贷款了”老蔫儿没有忘记自己还欠着信用社十万元钱的贷款。
“要把今年赚的钱全投进去,等明年收果子后就一次还上。以后赚的钱先给儿子在城里买个房子,自己也把那三间小破房翻修一下,盖个二层的,孩子成婚以后要是回来就让他们住楼上。还要买台小货车,用它拉粪方便”
“这小子,在外面一个月挣个三头五百的,哪里比得上我在家养果子”老蔫儿心想,儿子看到他这样出成绩一定会回锤乓黄鸶伞?
“还有一件事是一定要办的。在小河上修座桥,把村里的路也修一下,自己方便,也为村里做件好事”
老蔫儿越想越兴奋。不由的笑出声来了。
“你傻笑什么”妻子被他折腾的也睡不安稳,轻轻蹬了他一脚。
老蔫儿索性不睡了,披衣下床到了院子里。
深秋的夜晚,天高气爽。蓝湛湛的苍穹下,树木开始落叶,变得稀疏。蒿草枯黄地败倒了,大地显得薄了许多。收完庄稼的田野里,到处都是成堆的玉米秆和散落满地的花生蔓子。只有那一垅垅的白薯还静静的躺在地上。
萧瑟的秋风阵阵吹来,清爽怡人又有一丝寒意。风吹进了果林,把一些残叶吹落,在地上盘旋着,发出涮涮的响声。没有夏日时的蝉鸣蛙叫,只有石缝里蟋蟀的悲鸣和蚯蚓翻土的漱漱声。一只只萤火虫闪着蓝晶晶的光,在夜空中飞舞着,好似和天上的星星嬉闹。
望着满山的苹果树,闻着秋风送来的阵阵果香,老蔫儿忘记了秋夜的阴凉,他的心回到了几年前。
(二)
老蔫儿其实并不老,属牛的,今年才五十八岁。
这是个自打出生就给田地做奴隶的人,生于刚解放的时候。那时家里土改分了几亩薄田,父母膝下五个儿子,除了老大后来过继给一个远房叔叔外,四条汉子自小就跟着父母下地干活。
上学时学习很差,虽然用功,也很听话,木头疙瘩似的脑袋就是装不进文绉绉的东西。三年自然灾害时靠吃树皮和草根保住了命,文革还没来就辍学了。开始在生产队每天挣五分。当时的“劳动日”每天是五角钱,算起来一天可以挣二角五分钱,能买六个鸡蛋。十八岁时他就挣到十分了,成了生产队里的正当劳动力。
虽然生活艰苦,长得肩宽腰圆,壮实粗犷。高高的鼻梁,浓黑的眉毛,厚厚的嘴唇。两臂特别的长,几乎斓较ジ橇恕k悴簧厦滥凶樱梢彩怯10湄夂贰?
就是这样一个粗眉环眼的年轻后生,性格又是特别的腼腆、内向、木讷,寡言少语。每日不乐不忧,不急不躁,不焦不愁,不管是别人赞他还是夸他,都是嘴角向上一撇露出一丝笑意,再大的事到了他这儿都只有这一种表情。
所以人们都说他是“三脚踢不出个屁来,天天蔫蔫的”就叫他是“老蔫儿”时间长了很多人连他的名字都忘了。他也不在意,爱叫啥就叫啥呗,还是原来的表情。
三个哥哥都成家了,老蔫儿三十了还没找上媳妇。一者是家穷,二来是老蔫这个名字人家听起来有点缺心眼的意思,所以三里五村的姑娘都看不上他。邻村有个姑娘叫秋菊的,比他小六岁,小时候患小儿麻脾症一条腿有点细,走路一拐一拐的,背后有人叫她是“一边倒”经人说合就和老蔫成家过日子了。当年就生了个健康的胖小子。父母去世后,他们就住在那三间小破房子里,日子虽然有点艰难,也算过得去。
世道变了,原来集体式的劳动模式又回到了单干。老蔫儿靠分到的五亩薄田养家糊口。儿子上完初中就不上学了,回来帮他一起种地。
这是个偏僻的小山村。古时候村里曾出了个“道台”的官,所以村子就叫刘家道台。
东面三公里是胡家沟,东南方向是更偏僻的黄山夼村。
北面和西面背靠的是一座大山,名字叫三斧山。这是个险峻陡峭的高山,顶端是三个耸峙的峰峦如刀削般地矗立着。传说古时有位仙人,嫌山势太凶,就挥斧三下,剁出三个口子,故取此名。平时山上云雾缭绕,嶙峋峥嵘,一个人是很少敢攀登上去的。山里既没有矿产也没有古树森林,只有稀疏的松树和柞树以及一些蒿草年复一年地生长着。
刘家道台村名义上有三百户人家。这几年由于经济活了,许多人出去打工或是做点小生意。年轻人了宁肯在外一个月挣几百元钱,也不愿意留在家里种地。村里留下的都是五十岁以上的。土地都分到各户了,种地也不似从前那样。耕地有拖拉机,施肥买化肥撒上,连除草都用上了除草剂。在家种地的人其实也不是很累,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里,赶赶闲集,玩玩麻将,要不就是蹲在街头说说闲话,除了没钱花以外,吃饭还是不困难。
距村两公里有一座小山包。据说是以前财主买外村的,土改时就按哪个村人的地就归那个村。所以虽说按区域该是胡家沟的,但还是属于刘家道台管理。小山包以前还长了些松树、柞树及杂木,每年还有人在这儿放养柞蚕。后来就荒废了,山上的树被砍光,只剩下片片蒿草任其自生自灭。以前附近村里死的一些孤寡老人和刚出生就夭折的小孩都埋在这儿,所以人们又叫这儿是乱葬岗,胆小的人很少光顾这里。
地分了,山也划成一块块包到每户。就剩下这块不起眼的小山包。村里几次开会都没人接。一方面是价值不大,另一方面离村太远,中间还隔着一条河,谁都不愿到这儿来发展。
老蔫儿动心了。盘算着天天守着几亩地一辈子也出不了头。他举手愿意承包下这个小山包。村干部当然乐意了,条件非常的宽松。三年免掉所有的费用,从第四年起每年向村里交一万元钱,承包期三十年不变。煞有介事的签了协议,盖了村委会的章和书记、村长的章,还找来几个村里的脸面人物作保。
村里人知道后都说他傻,是没事找事。连儿子都不理解,扔下一句“想干你自己干吧!”跑到城里打工去了。
(三)
整整一个冬天,老蔫儿没日没夜的在折腾着这个小山包。
首先,他移出了那些无主的坟,整齐的安放在一个朝阳的地方。他心里想着,不能得罪这些孤魂野鬼,给他们安好家,没准还能保佑呢。
他把山上的树,能成材的就修剪一下;把树根刨走,杂草除掉。土层好的地方,把土翻起来,用石头围成一个半圆;土少就从别的地方取来填上。
山包在他的一镐一锹的汗水中改变着模样。就连那条小河,也拦了个蓄水池,为以后浇地做准备。
他专程去了一趟省果树研究所,请专家给出了出主意。
看到老蔫儿似真干的样子,村干部也大方了一次,答应给他贷款作担保。
春天,是个播种的季节,也是放飞梦想、撒播希望的季节。
他用首批的两万元贷款,买回了红富士苹果苗,还有樱桃、桃子、杏子和山楂苗,外加买回几百棵杨树苗。
买的果树苗全是三年龄的,已经长得有大拇指手指般粗,一人多高。虽然贵点,可成活率高,也能早结果。
这些树都栽在准备好的圆石圈着的土地里,从山下一担担的挑水养护着,数了数光苹果就五百多棵。
那些杨树苗,他栽在小山的四周,形成一道护栏,也是他的地界。
俗话说:三年的桃子四年的梨,五年的苹果挂满枝。终究是地薄土贫,当年栽下的果树像是害了贫血病,虽然活了,但却不能健长。他跟饲养专业户联系,买回了鸡、牛、猪、羊粪,深埋在地里发酵后再施到果树四周。又贷款买了辆四轮拖拉机和化肥。看着果树天天在变样,老蔫的心情也随着高涨起来了。
他用山上的石头,自己动手垒了二间房子,用泥巴把四周糊了糊,还圈了一个小院子,俨然一个很像样的家了。开始他是早出晚归,后来就几天不回家了。菊子隔三茬五的给他送饭,看他太累也不方便,也索性在山上住下了,跟他一起照料果树。
果树第三年就见花了。老蔫儿拿着摘下的几个果子,高兴的在村里好好的炫耀了一番。
第四年尽管遇到干旱,在老蔫儿两口子的辛勤地浇灌、照料下,居然收获了几千斤果子。除了菊子拿到集上卖了点外,其它的都分给村里的乡亲了。他要让大家尝尝自己的果实。
今年是个好年头,可以说是风调雨顺。老蔫儿通过几年的钻研学习,知道要想有收获不仅要用力气,还要讲科学,讲投入。
春天,他和菊子就忙着授粉和间花,成果了又要疏果。按期施肥、除草、喷药。快长成时又买回了果袋,而且是买最好的,每个果袋五分钱。他们把好的果子套上袋。这样的果子能出口,价位好。
虽然他已经贷款十万元了,但是他不怕,他知道这些投入值得。
秋风凉了,树上挂满了果实,微风吹来枝条晃动着。灿烂的阳光衬托着满山绿叶中那些红的白的果袋,似一盏盏灯照在老蔫幸福的脸上。他孩子一样,常常偷偷撕开果袋,看看那些白嫩的正在发育的苹果。
市场上那些红润香甜的大苹果,浸透着果农多少辛勤的汗水啊。除了修枝浇水施肥除虫外,每个苹果都要经过果农近十次的手。摘花、疏果、套袋,摘两遍袋,摘叶、弯枝,至少两遍以上的转果。摘的时候还不是一次全部摘完,要先摘成色好的。越到最后越忙,先要摘下一层袋,让苹果适应一下环境,隔几天再把袋子全拿掉,让它在自然阳光下着色。为了防止树叶擦伤果子,还要把四周靠近的枝叶摘掉或是挪位,用泡膜纸垫在苹果的下面。不仅隔几天要转动果子,以接受阳光的照射,还要在地面辅上铝箔纸,从下面折射阳光上色,摘下的苹果还要剪去果蒂,以免相互扎伤了果子。
该干的活老蔫儿都干了,而且比谁干得都认真,似慈祥的母亲护理刚生下的婴儿。
该收获了,而且就在明天。一筐筐的苹果摘下来,经过分级过称,换回来的是一叠叠钞票。
明天,明天是个忙碌而兴奋的日子。老蔫儿沉醉在幸福的想象中,不知不觉已经在山包上转了一圈。
他回到屋里,悄悄爬上床,衣服也没脱就躺下了。
(四)
太阳竿子高了,老蔫儿被一阵嘈杂声惊醒。
他滚下床,套上鞋几步跑出院子。
眼前的景象把他惊呆了,满山慢坡都是人。有步履蹒珊的老人,健壮的青年,稚嫩的孩童。有男人,有女人;有本村的,还有外村的
他们都在做着同一个动作,旁若无人地摘苹果。树上鲜嫩的苹果,被一个个装进兜里,放进篮子里。有在树下的,有爬上树的,肆无忌惮地近似疯狂地摘取着。他们顾不得落在地上的苹果,也不在意折断了果枝及损伤了明年的花蕾,完全无视菊子哀求的呼喊,就像鬼子进村了一样的扫荡、吞食着。
老蔫儿真的懵了,等猛醒过来,冲上去大声喊叫:“这是我家的苹果,快住手!”
没人理他。夺下了这个人的筐子,那个人又上树了。
人越来越多。老蔫儿知道自己是无能为力了,他想到了村干部。发动起拖拉机,加大油门就向村里冲去。找到了还躺在床上没有睡醒的村支书,急呼呼的报告了发生的一切。
村支书好像早就知道似的,慢悠悠地说了句:“多大事啊,不就是吃你几个苹果嘛!”
接着又跟了一句:“早就跟你说过嘛,偏不听,这不,出事了吧!”
老蔫儿虽然笨,可支书的话他一下子就听明白了。
还是在今年春天的时候,村支书就不经意地跟他谈起了果园的事。在夸他这几年辛苦的同时,说了一点看法。意思是说那个小山包当初承包的价钱太低了,群众有意见。
支部也有想法,看看能不能收回来重新承包,或者是按户把果树分下去,这样家家都有果子吃了。还说,一个人富了总要照顾一下大家嘛。
老蔫儿当时就来气了。拿出了协议书,数落着自己这几年投了多少资,出了多少力,受了多少苦。还说了句,现在撕毁合约是违法的话。
支书知道他说的在理,可还是要他再考虑一下。并说要是他同意的话,村里可以适当给点补偿。
其实这些风声他早有耳闻。村里人当他面不说,背地里却在嘀咕“他老蔫儿要发财了,好事不能让他一个人占”这些话。他并不在意,自己有合同在身,再说有支部,还有政策,电视里不是天天在念叨着要讲法守法嘛。
此时,老蔫儿想到了法律。他跑到村委会,抓起电话向乡派出所报警。
值班的民警听了老蔫儿的报案,开始还和气地问了问情况,说了些偷瓜摘枣不算犯罪的话。后来被老蔫儿缠急了,扔下一句:“吃你几个烂苹果还出警啊,当我们是干什么的了?”
“怕”地一声,把电话挂了。
真是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啊!只好开着那辆破拖拉机回到了小山上。
人都散了。刚刚还挂满枝头的果园如今只稀疏地吊着一些小果子,似颗颗欲滴的泪珠,又似一个个孤苦伶仃的孩子,在树上无声无奈地晃悠着。满地是折断的果枝和踩碎的苹果。
菊子呆坐在树下,用手摸着她那只残废了的腿,含着幽怨而悲愤的眼神望着他。
老蔫儿感到撕心裂肺般的痛苦,鼻子酸酸的,似有万千悲愤怨恨横亘在胸中。苦楚痉挛般的掠过嘴角,双颊抽搐着额角的青筋,随着他呼呼喘出的粗气,一鼓一鼓的。一对本来就大的眼珠像要滚出来似的。
他愤怒地抓起地上的斧头,豁地跳起来,猛地挥起,朝已经碗口粗的果树砍了下去
“他爹,不要!”菊子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他的身边,从后面抱住了他。
“我们没有享福的命”
菊子说:“事情明摆着,这些人是红眼病,支部也不帮咱,斗不过人家的”
望着菊子近似哀求的眼神,老蔫儿心软了,狠狠地把斧头扔在了地上。
(五)
老蔫儿真的蔫儿了。自那时起,他再没跟村里的人搭过腔。
一个月以后,老蔫主动找到了村支书,交出了那份协议书。
村支书告诉老蔫儿,支委会考虑到他这几年的辛苦,决定补偿两万元抵一下贷款,余下的八万还得他自己偿还。
老蔫儿也算有骨气:“你们放心,剩下的贷款我会一分不少还的,还不了就记到我儿子头上!”
老蔫儿走了,带着菊子离开了家乡。
有人说他在城里捡垃圾。
有人说他在邻县帮人家看园子。
有人说他在城里开了个小饭馆,生意还挺红火的。
还有人说省台广播的,那个邻县果树专业户就是咱们这儿的老蔫儿。
(注:文贝与渤海边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