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便无处可逃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书包网 www.shubao.la,最快更新抱膝吟文集最新章节!
在华灯初上的夜晚,一个人骑着自行车穿行在那些行色匆匆忙着赶往家中人们中间,像一尾没有方向的鱼,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外面很冷,风打在脸上生疼生疼,小小的雪片落在脸上,冷得就像是在脸上结了冰。可是,这“生疼”和“冰凉”的感觉却是自己的真实的感觉。这感觉让我还记得自己的存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常常喜欢用这样的方式把自己从某一种熟悉的环境中放逐,或者说是一种逃离。
记得很久以前,当我还是一个初出校门的小姑娘时,有一次我们单位组织一次外出参观学习,一上火车,我几乎是下意识的离了队。待到我们那位领队穿过数节车厢找到我时,我正心闲气定地和几个外出实习的大学生高谈阔论。那位一向待我温和友善如兄长的领队第一次向我发脾气,说了句:“我们以为把你给弄丢了。”年轻气盛的我也毫不客气的回敬道:“我就是想故意把自己弄丢的。”气得领队拂袖而去。
很多年过去了,人到中年,家务工作诸事冗杂,在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得已之后,对当时少年不知愁滋味自己,脱口而出的“故意把自己弄丢”才有了更真切的理解。而在这时,这种把自己弄丢一回,去感受身体和心灵一致的逃离已成为一种奢侈。
很多年前读过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闲话,记得这位浪漫的诗人津津乐道的作客山中的妙处是一个人,而且是“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或扮牧童,或扮农夫,或扮渔夫,或做一个走江湖的吉普赛人,所有的身份都是自己说了算。这放逐自己的心灵的旅游才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境界。在徐志摩看,来当我们从我们的家里走到朋友的家里走到我们工作的地方,那一种身份的拘束是永远如影随形的跟着我们,更不用说我们在等级分明人事烦杂中的池鱼笼鸟之感了。
等到我再去读自己不知道读了多少遍教了多少遍的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时,也就有了另一种理解。我一厢情愿的认为先生其实也是故意把自己“弄丢”的。“丢”到了他自己营造的如诗如梦的月下荷塘。因为那一片天地是他自己的“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一个自由的人”只管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一种自由在人群中是无法得到了。其实这“月色荷塘”不过是先生臆造的精神的伊甸园。不过尽管先生在无边的月色下徘徊又徘徊,他还是回去了,回到了自己的“家”这逃离也不过是暂时的享受,等待着先生的还是那无法逃避的现实。
可是即使是永久的逃离有会如何呢?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做了一次永久的逃离,飞奔月宫,成了仙子。不过年年岁岁日日月月幽居月宫,在寂寥清冷之际,那心情该会如唐代诗人李商隐揣测的那样“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了。好一个耐人寻味的“悔”字,这该是和现代人逃离熟悉的环境之后又无法忍受寂寞和孤独从而渴盼回归的心情,该是同病相怜同声相应了。那么这样说来,我们是逃无可逃,也是无处可逃了。
偶尔翻到一首宋代未留下姓名的女尼写的一首悟道诗:“近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那位遁入空门参禅悟道女尼,竹杖芒鞋出入白云明灭之间,寻寻觅觅,竟无处寻芳迹,归来却见墙隅处一梅独开,春色十分。我知道,其实这位得了“道”的女尼在寻寻觅觅之间心中已有梅花的清香,而我们这些滚滚红尘中的凡夫俗子也许是永远达不到这样的境界的。“梅花”何在?“春天”何在?不论我们做怎样的逃离,回来也许面对的只能是“白水青菜”也不论我们是不是愿意,都得打理出让家人让别人满意的一日三餐来,这就是生活吧。
在华灯初上的夜晚,一个人骑着自行车穿行在那些行色匆匆忙着赶往家中人们中间,像一尾没有方向的鱼,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外面很冷,风打在脸上生疼生疼,小小的雪片落在脸上,冷得就像是在脸上结了冰。可是,这“生疼”和“冰凉”的感觉却是自己的真实的感觉。这感觉让我还记得自己的存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常常喜欢用这样的方式把自己从某一种熟悉的环境中放逐,或者说是一种逃离。
记得很久以前,当我还是一个初出校门的小姑娘时,有一次我们单位组织一次外出参观学习,一上火车,我几乎是下意识的离了队。待到我们那位领队穿过数节车厢找到我时,我正心闲气定地和几个外出实习的大学生高谈阔论。那位一向待我温和友善如兄长的领队第一次向我发脾气,说了句:“我们以为把你给弄丢了。”年轻气盛的我也毫不客气的回敬道:“我就是想故意把自己弄丢的。”气得领队拂袖而去。
很多年过去了,人到中年,家务工作诸事冗杂,在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得已之后,对当时少年不知愁滋味自己,脱口而出的“故意把自己弄丢”才有了更真切的理解。而在这时,这种把自己弄丢一回,去感受身体和心灵一致的逃离已成为一种奢侈。
很多年前读过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闲话,记得这位浪漫的诗人津津乐道的作客山中的妙处是一个人,而且是“不妨摇曳着一头的蓬草,不妨纵容你满腮的苔藓;”或扮牧童,或扮农夫,或扮渔夫,或做一个走江湖的吉普赛人,所有的身份都是自己说了算。这放逐自己的心灵的旅游才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境界。在徐志摩看,来当我们从我们的家里走到朋友的家里走到我们工作的地方,那一种身份的拘束是永远如影随形的跟着我们,更不用说我们在等级分明人事烦杂中的池鱼笼鸟之感了。
等到我再去读自己不知道读了多少遍教了多少遍的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时,也就有了另一种理解。我一厢情愿的认为先生其实也是故意把自己“弄丢”的。“丢”到了他自己营造的如诗如梦的月下荷塘。因为那一片天地是他自己的“一个人在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一个自由的人”只管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这一种自由在人群中是无法得到了。其实这“月色荷塘”不过是先生臆造的精神的伊甸园。不过尽管先生在无边的月色下徘徊又徘徊,他还是回去了,回到了自己的“家”这逃离也不过是暂时的享受,等待着先生的还是那无法逃避的现实。
可是即使是永久的逃离有会如何呢?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做了一次永久的逃离,飞奔月宫,成了仙子。不过年年岁岁日日月月幽居月宫,在寂寥清冷之际,那心情该会如唐代诗人李商隐揣测的那样“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了。好一个耐人寻味的“悔”字,这该是和现代人逃离熟悉的环境之后又无法忍受寂寞和孤独从而渴盼回归的心情,该是同病相怜同声相应了。那么这样说来,我们是逃无可逃,也是无处可逃了。
偶尔翻到一首宋代未留下姓名的女尼写的一首悟道诗:“近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那位遁入空门参禅悟道女尼,竹杖芒鞋出入白云明灭之间,寻寻觅觅,竟无处寻芳迹,归来却见墙隅处一梅独开,春色十分。我知道,其实这位得了“道”的女尼在寻寻觅觅之间心中已有梅花的清香,而我们这些滚滚红尘中的凡夫俗子也许是永远达不到这样的境界的。“梅花”何在?“春天”何在?不论我们做怎样的逃离,回来也许面对的只能是“白水青菜”也不论我们是不是愿意,都得打理出让家人让别人满意的一日三餐来,这就是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