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壶口拜谒黄河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书包网 www.shubao.la,最快更新白岩居士文集最新章节!
黄河的奶水没有吮过一滴
惯饮的嘴唇都说是母乳
那滔滔的浪涛是最甘,也最苦
——余光中黄河
对于一个少于出远门的人,如我,从来没想过,在黄河壶口一次40余分钟的停留,竟如血脉渗入心灵:秦晋大峡谷中那一条河流浑浊的飞瀑,撞击时空的澎湃声响,渐渐幻化成入梦的落花,在感怀中飘零,在飘零中皈依。几个月来,我时常念叨着:我看见母亲河了;我触摸过母亲河了;我把一切都留给母亲河了。
岁月,没有因为我到了黄河而停留。这么多天,我究竟也不知道自己牵绊黄河的什么。是天高地迥,山河寂寥的苍凉景象让人潸然,还是那陕北黄土长风裹挟着黄沙漫空移动的黄色云朵令人叹惋?是“九曲黄河此最豪,怒流万丈赴狂涛。晴空霹雳惊天地,海竖山舞泻大槽”的壶口飞瀑震撼灵魂,还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义举净化心灵?总之,惯饮长江上游巴山山泉水长大的而立男子,背叛了乡情,竟然把一颗感恩的心遗落在黄河敞亮的河床上
时光倒溯。我们渐渐走近黄河。扑入视野的青山,在五月的阳光下盛装出演,车行秦晋大峡谷初见的风景与想象的黄沙漫天相去甚远。过一道山口,再过一道山口,依然是一条涓涓细流随着崭新的道路蜿蜒前行。裸露的青黑色的岩石,一路阻挡着他娇弱渺小的身躯。石头,是河床;石头,是河底。所谓河道,就是石道。转折、跳跃、腾挪、迂回,百折千转不回头地向黄河奔赴。此时,我们似乎已经聆听到了黄河千万年来信天游一般的隐隐风雷在群山万壑间传递交响。
人河相望的时刻,除了安静还是安静。热望多年的东西,一旦可以执手相握,竟然平静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此时,又一阵长风起,卷起的黄沙包裹着人,让我们胸腔发紧,呼吸不畅。母亲以这样的特殊的仪式拥我们入怀。风去沙散,我们走进干涸的河床,在瀑布边的河床的石滩上,惊奇于形如马蹄般的许多大大小小的圆形石窝。石窝中清澈见底的河水,干净得让人欲饮为快。几百米外一条黄色的水练在河道中间,流淌成平凡的景观。前面穿红着绿的些许游人,在拍照,在激动,走来走去的散乱在母亲的怀抱里,尽情捡拾着这一片人烟稀少的荒情和野趣。
没有到过黄河壶口之前,是绝对难以想象出“千里黄河一壶收”的磅礴气势的。滔滔黄河,流经秦晋峡谷,进入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境内地段,300多米宽的水面,突然收缩成为30多米宽,跌入60多米深的圆形石谷中。形如一把巨大的水壶,将滔天河水收入壶中,天造地设,神奇壮观。明代惠世杨壶口吟中写道“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作了写实般的描绘;当地传说“仅落水击石飞起的水星,就使周围方圆40里,终年细雨蒙蒙,山民均常年穿雨衣水鞋作务。”对此亦有夸誉。见过了壶口的瀑布,才知道瀑布居然以这种异常的形态矗立成惊天动地的风景。
站在壶口处的巨石之上,举目四望,我渐渐陶醉于这方山水的古老神奇,醉心于黄河承载的沧桑蛮荒的中国水患史。水经?河水注记载:“禹治水,壶口始。”传说2000多年以前,治水的大禹沿河而下,察看水害,了解民情,来到了壶口上游十多里出的“依锦村”夜半,黄河涨水淹没了村子,大禹奋不顾身救出借宿家的老善人夫妇和他们年方十八的闺女。得救之后老善人夫妇招大禹为婿。婚后半月,大禹告别妻子沿河而下,来到现今壶口瀑布西景区的寨子沟住下,开始了疏通孟门山治水工程。每天,他在这一代来回察看水情,据说那些石窝就是他留下的马蹄,紧挨瀑布之处的巨石上,现有一个二尺多长的巨大脚印,就是他留下的足迹。在这里,大禹疏通孟门山后,南下劈开石门,凿开龙门,劈开“三门”创下了“水流河床田归民有”的伟业,却让前来寻夫的媳妇苦寻未果,在黄河岸边化作痴痴守望的“禹妇山”
在壶口拜谒黄河,其实就是在拜谒一段治水的历史和无所畏惧的治水精神。大禹和舜治水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舜就没有用“疏通”的办法。是他的智商较低没有想到,还是另有原因?而今站在壶口,石滩、石窝、石岸、石槽,坚硬的石头与柔弱的河水在这里抗争,最终,黄河水驯服地在石槽中激越澎湃地翻滚,刚性的规矩柔性的形体在相亲相爱中融为一体。静心观看,愚钝如我也若有所悟。这不可想象的“石槽工程”如果是“天坑地缝”那也应该是整块巨石的陷落,绝对不应该是巨石中间凿开出的河道。我宁愿大胆地猜测,它就是大禹治水工程中最艰难最艰难的工程之一。
也许当初,泛滥的黄河水让舜也想到过开挖河道、引流归槽的办法。只是面对眼前铺展河道的青黑色的无边巨石,没有黄药雷管、挖掘机等现代装备的舜采取了“筑堤引流”的措施。在当时,这也许是大家比较认可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失败之后,披挂上阵的大禹带领儿郎们,挥舞开天手,以“气冲霄汉天宇倾,声叱石裂地宫摇”的勇气和决心,铉开壶口,凿开石槽,降伏黄龙“收来一河水,放出半天云”让世世代代歌其“神功不可侔”从而奠定了黄河“不屈不挠民族魂,炎黄子孙世代骄”的民族精神。
在壶口,精神的洗礼和灵魂的皈依让尘心澄澈,如有所悟;在壶口,母亲河甜润的亲吻和深情的沐浴让人惊喜,给人力量。小心翼翼地依在巨石悬崖边的铁索上,几乎零距离观瞻母亲河的气度,第一次体验到华夏儿女生生不息的源泉。急湍飞瀑腾空而下,隆隆水声震耳欲聋,母亲河以跌落的方式傲岸地站立。迸溅的水花在灿烂的日光下幻化成无数的彩虹,连接沟通着秦晋两岸,不知道这是否就是“秦晋之好”的奇观佐证?瞬间,黑的发,黄色的皮肤,黑黑的眼睛加上穿著的中国服饰,都被飞蒙的水雾润湿,那是母亲对孩子的深情的吻和酸涩的泪。一颗人在旅途疲乏的心,开始复苏在母亲温柔的抚摸中,在陕北黄土高原赤裸的山峦沟壑间律动,在“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唱叹中荡漾,在苦难中国艰难行进的辛酸中抽噎。就在这里,著名作曲家冼星海获取了黄河大合唱的灵感,谱写出鼓舞民族抗击日寇的伟大乐章;一代伟人毛泽东领略了“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雄伟意境,发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绝响;“亚洲第一飞人”柯受良驾驶汽车,从咆哮的壶口上腾空而过,为人类探险史涂上了壮丽的一笔。母亲,一直以来就以特别的方式,激励着她的儿女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突破困境,突出重围,走向胜利和富强。
时光荏苒,母亲千万年的守候中,40分钟倏尔离去。在导游的千呼万唤中,我们都得依依离开。身后的信天游依然在苍凉深情的响“摸着你的小手手,亲着你的小口口,额(我)和你格楞格楞往里走”;瀑布边的石崖上,围着红头巾、穿着白马褂的陕北汉子和嫂子依然在舒洒自然地在歌舞,繁衍着火热朴讷的黄土风情。生活还在继续,我们都得回头走向下一个站点,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再来这里膜拜这莽莽苍苍的山、倾听这混浊激越的水、感受这浸润华夏文明的河:
苍天黄土的风沙里
你袒露胸脯成北方的平原
一代又一代,喂我辛苦的祖先
和祖先的远祖,商、周、秦、汉
岸上的怨妇,波上的征夫
络绎待渡的贾客,迁客,和侠客
二十六次的改道,一千多遍的泛涝
没顶的游魂恨发飘飘
黄河的奶水没有吮过一滴
惯饮的嘴唇都说是母乳
那滔滔的浪涛是最甘,也最苦
——余光中黄河
对于一个少于出远门的人,如我,从来没想过,在黄河壶口一次40余分钟的停留,竟如血脉渗入心灵:秦晋大峡谷中那一条河流浑浊的飞瀑,撞击时空的澎湃声响,渐渐幻化成入梦的落花,在感怀中飘零,在飘零中皈依。几个月来,我时常念叨着:我看见母亲河了;我触摸过母亲河了;我把一切都留给母亲河了。
岁月,没有因为我到了黄河而停留。这么多天,我究竟也不知道自己牵绊黄河的什么。是天高地迥,山河寂寥的苍凉景象让人潸然,还是那陕北黄土长风裹挟着黄沙漫空移动的黄色云朵令人叹惋?是“九曲黄河此最豪,怒流万丈赴狂涛。晴空霹雳惊天地,海竖山舞泻大槽”的壶口飞瀑震撼灵魂,还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义举净化心灵?总之,惯饮长江上游巴山山泉水长大的而立男子,背叛了乡情,竟然把一颗感恩的心遗落在黄河敞亮的河床上
时光倒溯。我们渐渐走近黄河。扑入视野的青山,在五月的阳光下盛装出演,车行秦晋大峡谷初见的风景与想象的黄沙漫天相去甚远。过一道山口,再过一道山口,依然是一条涓涓细流随着崭新的道路蜿蜒前行。裸露的青黑色的岩石,一路阻挡着他娇弱渺小的身躯。石头,是河床;石头,是河底。所谓河道,就是石道。转折、跳跃、腾挪、迂回,百折千转不回头地向黄河奔赴。此时,我们似乎已经聆听到了黄河千万年来信天游一般的隐隐风雷在群山万壑间传递交响。
人河相望的时刻,除了安静还是安静。热望多年的东西,一旦可以执手相握,竟然平静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此时,又一阵长风起,卷起的黄沙包裹着人,让我们胸腔发紧,呼吸不畅。母亲以这样的特殊的仪式拥我们入怀。风去沙散,我们走进干涸的河床,在瀑布边的河床的石滩上,惊奇于形如马蹄般的许多大大小小的圆形石窝。石窝中清澈见底的河水,干净得让人欲饮为快。几百米外一条黄色的水练在河道中间,流淌成平凡的景观。前面穿红着绿的些许游人,在拍照,在激动,走来走去的散乱在母亲的怀抱里,尽情捡拾着这一片人烟稀少的荒情和野趣。
没有到过黄河壶口之前,是绝对难以想象出“千里黄河一壶收”的磅礴气势的。滔滔黄河,流经秦晋峡谷,进入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境内地段,300多米宽的水面,突然收缩成为30多米宽,跌入60多米深的圆形石谷中。形如一把巨大的水壶,将滔天河水收入壶中,天造地设,神奇壮观。明代惠世杨壶口吟中写道“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作了写实般的描绘;当地传说“仅落水击石飞起的水星,就使周围方圆40里,终年细雨蒙蒙,山民均常年穿雨衣水鞋作务。”对此亦有夸誉。见过了壶口的瀑布,才知道瀑布居然以这种异常的形态矗立成惊天动地的风景。
站在壶口处的巨石之上,举目四望,我渐渐陶醉于这方山水的古老神奇,醉心于黄河承载的沧桑蛮荒的中国水患史。水经?河水注记载:“禹治水,壶口始。”传说2000多年以前,治水的大禹沿河而下,察看水害,了解民情,来到了壶口上游十多里出的“依锦村”夜半,黄河涨水淹没了村子,大禹奋不顾身救出借宿家的老善人夫妇和他们年方十八的闺女。得救之后老善人夫妇招大禹为婿。婚后半月,大禹告别妻子沿河而下,来到现今壶口瀑布西景区的寨子沟住下,开始了疏通孟门山治水工程。每天,他在这一代来回察看水情,据说那些石窝就是他留下的马蹄,紧挨瀑布之处的巨石上,现有一个二尺多长的巨大脚印,就是他留下的足迹。在这里,大禹疏通孟门山后,南下劈开石门,凿开龙门,劈开“三门”创下了“水流河床田归民有”的伟业,却让前来寻夫的媳妇苦寻未果,在黄河岸边化作痴痴守望的“禹妇山”
在壶口拜谒黄河,其实就是在拜谒一段治水的历史和无所畏惧的治水精神。大禹和舜治水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舜就没有用“疏通”的办法。是他的智商较低没有想到,还是另有原因?而今站在壶口,石滩、石窝、石岸、石槽,坚硬的石头与柔弱的河水在这里抗争,最终,黄河水驯服地在石槽中激越澎湃地翻滚,刚性的规矩柔性的形体在相亲相爱中融为一体。静心观看,愚钝如我也若有所悟。这不可想象的“石槽工程”如果是“天坑地缝”那也应该是整块巨石的陷落,绝对不应该是巨石中间凿开出的河道。我宁愿大胆地猜测,它就是大禹治水工程中最艰难最艰难的工程之一。
也许当初,泛滥的黄河水让舜也想到过开挖河道、引流归槽的办法。只是面对眼前铺展河道的青黑色的无边巨石,没有黄药雷管、挖掘机等现代装备的舜采取了“筑堤引流”的措施。在当时,这也许是大家比较认可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失败之后,披挂上阵的大禹带领儿郎们,挥舞开天手,以“气冲霄汉天宇倾,声叱石裂地宫摇”的勇气和决心,铉开壶口,凿开石槽,降伏黄龙“收来一河水,放出半天云”让世世代代歌其“神功不可侔”从而奠定了黄河“不屈不挠民族魂,炎黄子孙世代骄”的民族精神。
在壶口,精神的洗礼和灵魂的皈依让尘心澄澈,如有所悟;在壶口,母亲河甜润的亲吻和深情的沐浴让人惊喜,给人力量。小心翼翼地依在巨石悬崖边的铁索上,几乎零距离观瞻母亲河的气度,第一次体验到华夏儿女生生不息的源泉。急湍飞瀑腾空而下,隆隆水声震耳欲聋,母亲河以跌落的方式傲岸地站立。迸溅的水花在灿烂的日光下幻化成无数的彩虹,连接沟通着秦晋两岸,不知道这是否就是“秦晋之好”的奇观佐证?瞬间,黑的发,黄色的皮肤,黑黑的眼睛加上穿著的中国服饰,都被飞蒙的水雾润湿,那是母亲对孩子的深情的吻和酸涩的泪。一颗人在旅途疲乏的心,开始复苏在母亲温柔的抚摸中,在陕北黄土高原赤裸的山峦沟壑间律动,在“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唱叹中荡漾,在苦难中国艰难行进的辛酸中抽噎。就在这里,著名作曲家冼星海获取了黄河大合唱的灵感,谱写出鼓舞民族抗击日寇的伟大乐章;一代伟人毛泽东领略了“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雄伟意境,发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绝响;“亚洲第一飞人”柯受良驾驶汽车,从咆哮的壶口上腾空而过,为人类探险史涂上了壮丽的一笔。母亲,一直以来就以特别的方式,激励着她的儿女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突破困境,突出重围,走向胜利和富强。
时光荏苒,母亲千万年的守候中,40分钟倏尔离去。在导游的千呼万唤中,我们都得依依离开。身后的信天游依然在苍凉深情的响“摸着你的小手手,亲着你的小口口,额(我)和你格楞格楞往里走”;瀑布边的石崖上,围着红头巾、穿着白马褂的陕北汉子和嫂子依然在舒洒自然地在歌舞,繁衍着火热朴讷的黄土风情。生活还在继续,我们都得回头走向下一个站点,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再来这里膜拜这莽莽苍苍的山、倾听这混浊激越的水、感受这浸润华夏文明的河:
苍天黄土的风沙里
你袒露胸脯成北方的平原
一代又一代,喂我辛苦的祖先
和祖先的远祖,商、周、秦、汉
岸上的怨妇,波上的征夫
络绎待渡的贾客,迁客,和侠客
二十六次的改道,一千多遍的泛涝
没顶的游魂恨发飘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