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序言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
书包网 www.shubao.la,最快更新田园交响曲最新章节!
纪德是个不可替代的榜样
在二十世纪法国作家中,若论哪一位最活跃,最独特,最重要,最喜欢颠覆,最爱惹是生非,最复杂,最多变,从而也最难捉摸,那么几乎可以肯定,非安德烈纪德莫属。纪德的一生及其作品所构成的世界,就是一座现代的迷宫。这座迷宫迷惑了多少评论家,甚至迷惑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长达三十余年。
这里顺便翻一翻诺贝尔文学奖这本老账,只为从一个侧面说明纪德为人和为文的复杂性,在他的迷宫里迷途不足为奇。比对一下法国两位文学大师,罗曼罗兰(1866-1944)和安德烈-纪德(1869-1951),就多少能看出诺奖评委们的疑虑与尴尬。两位作家生卒年代相近,都以等身的著作享誉文坛,虽不好说纪德的分量更重,至少也算是等量齐名。然而,罗曼罗兰予一九一五年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纪德却还要等到三十二年之后,直至一九四七年,在他七十八岁的高龄,才荣获这一迟来的奖项,是因其“内容广博和艺术意味深长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以锐敏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与处境”
获奖评语的这些作品,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都已经问世,受到广泛注意,主要有先锋派讽刺小说帕吕德(1895)、散文诗人间食粮(1897)、冲击传统道德的记述体小说背德者(1902)、日记体小说窄门(1909)、傻剧梵蒂冈的地窖(1914)、日记体小说田园交响曲(1919)、前所未见的结构革命的创新小说暂伪币制造者、自传如果种子不死(1926)至此,他的“文坛王子”的地位已经确立,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辞中所提到的作品,也都早已问世。可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还要花上二十多年时间,才写出这样一段评语,总算稍微摸清了纪德的路数。
按照通常的办法,以定格、定势、定型的尺度去衡量,给一个作家下定论,用在纪德身上显然不合适。纪德的一生及其作品,正如他本人所描绘的,就好像变幻莫测的大海:
没有定形的大海惊涛骇浪向前推涌,波涛前后相随,轮番掀起同一处海水,却几乎没有使其推移。只有波涛的形状在运行,海水由一道波浪涌起,随即脱离,从不逐浪而去。每个浪头只有瞬间掀动同一处海水,随即穿越而过,抛下那处海水,继续前进。我的灵魂啊!千万不要依恋任何一种思想!将你每个思想抛给海风吹走吧,绝不要带进天国。
大海的这种动势、变势,可以说贯穿纪德的一生及其全部作品。抓住瞬间的定形来论述纪德,那么在下一个瞬间,就必定会被抛到后面。因此,研读纪德的作品,就应该顺其势而动,顺其势而变,亦步亦趋,如影随形,;这样才有可能辨认纪德错综复杂、变幻不定的足迹,摸清他那迷宫一般的思路。
让我们抱着纪德生活与写作的姿态,来阅读纪德的作品吧。
帕吕德写于1894年10月,是纪德第一部重要作品,于次年出版,标志着作家纪德的诞生。在这前前后后,青年纪德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纪德出身清教徒家庭,从小受到母亲严格的管教,酿成他的叛逆性格。纪德自道:“我的青春一片黑暗,没有尝过大地的盐,也没有尝过大海的盐。”纪德没有尝到欢乐,青春就倏忽而逝,这是他要摆脱家庭和传统的第一动因:“我憎恨家庭!那是封闭的窝,关闭的门户!”有母亲在,他既不能真正脱离家庭,也不能同他所爱的表姐玛德莱娜结婚,只好频频出行,游历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国。帕吕德就是他旅居瑞士时,在孤寂中写成的。
一八九五年,帕吕德出版这年:又发生一件大事,纪德的母亲去世。纪德时年二十六岁,终于实现他母亲一直反对的婚姻。他生活的最大羁绊消失了,思想上又接受了尼采主义的影响,全面扬弃传统的道德观念,宣扬并追求前人所不敢想的独立与自由,于是写出了他的第二部重要作品:人间食粮。这是他过了青春期焕发的第二个青春,而这久埋多滋润的青春激情,一直陪伴纪德走完一生,也贯穿他创作的始终。人间食粮被誉为“不安的一代人的圣经”是纪德宣泄青春激隋、追求快乐的宣言书。这部散文诗充斥着一种原始的、本能的冲动,记录了本能追求快乐时那种冲动的原生状态;而这种原生状态的冲动,给人以原生的质感,具有粗糙、自然、天真、鲜活的特性,得到青年一代的认同。著名作家莫洛亚就指出:“那么多青少年对人间食粮都狂热地崇拜,这种崇拜远远超过文学趣味。”
帕吕德就是他在生活和思想发生剧变的这一时期写出来的。这是一本既迷人又奇特的书,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娜塔丽萨洛特、克洛德西蒙,以及罗兰巴特,都把帕吕德视为现代派文学的开山之作,预告了五十年后兴起的“怀疑时代”和“反小说时期”贯穿全书的独特的幽默,暗讽当时的生活百态和文坛现象。那片沼泽地象征他的家庭,也直指当时的社会。遵循传统道德的世人,伪造生活还以“完人”自居,演绎着最荒谬的悲剧。当时活跃在文坛的两大流派,象征主义诗人如马拉美等,完全“背向生活”而天主教派作家,又以一种宗教的情绪憎恨人生,更多的无聊文人则身负使命,极为掩饰生活。总之,在纪德看来,恪守既定人生准则的世人,无不生活在虚假之中。
纪德的文学创作自帕吕德始,就坚决摈弃“共同的规则”绝不重复自己,更不要走上别人的老路,不写别人已写出或者能写出的作品。因此,他的每部新作,都与世上已有的作品,与他此前的作品迥然不同。他的许多作品,甚至模糊了体裁的界线,究竟是随笔、散文,诗歌、小说、叙事,还是别的什么,让批评家无法分类,傻剧又是小说,不伦不类。帕吕德结构巧妙,自成循环,叙述的多视角、空间的立体和层次感,都是前所未见,尤其“戏中戏”“景中景”作者自由往来于现实与虚构之间。这种小说套小说复杂而奇妙的结构,是小说创作的一次革命,到后来他称之为惟一小说的伪币制造者,更是发展到极致。像帕吕德这样结构的一部作品,是可能写成好几本书的总和。
纪德的第三部重要作品背德者出版之后,有一个短篇浪子归来值得注意,篇幅很短,但是寓意颇深,几场对话充满禅机。浪子回到父母身边,并非痛悔自己的所做所为,而他还鼓励并帮助小弟离家出走,则别有深意。细细品读,可以进一步认识纪德思想的复杂性。阿尔贝加缪看了纪德的浪子归来,觉得尽善尽美,立即动手改编成剧本,由他执导的劳工剧团搬上舞台。
以田园交响曲为终篇、同背德者、窄门组成的三部曲,从一九三年至一九一九年,历时十六载,记述了追求快乐和幸福的历程,但也是追求快乐和幸福的痛苦历程。在三部曲中,田园交响曲篇幅最短,却获得了巨大成功,持续一版再版。截至作者去世时,已发行上百万册,还被译成五十多种语言,在法国和日本分别拍成电影。
田园交响曲同另外两部小说一样,是寻求生活快乐而酿成的悲剧。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名乡村牧师出于慈悲,不顾妻子的反对,收养-爪成为孤儿的盲女,不仅对她关心备至,还极力启发她的心智,引导她逐渐脱离蒙昧状态,领略她看不见的美妙世界。然而,牧师从慈悲之心出发,一步步堕入情网,给妻子儿女造成极大痛苦,却又不敢面对现实,只是一味拿基督教教义为他对盲女的炽烈感隋开脱,认为没有任何违禁的成分:“我遍读福音书,也没有找到戒律、威胁、禁令这些都出自圣保罗之口,在基督的话中却找不到。”盲女错把感激之情当成爱情,可是她治好了眼睛才看清,她爱的是儿子雅克而不是于她有恩的父亲;她也看清这种爱无异于犯罪,会给收养她的一家人带来痛苦和不幸。于是,她别无选择,惟求一死,假借采花之机失足落水
纪德认为,在人生的道路上,最可靠的向导,就是自己的欲望:“心系四方,无处不家,总受欲望的驱使,走向新的境此言,并且身体力行呢?忒修斯篇幅很短,极为凝练,高潮迭起,尤其忒修斯同代达罗斯的对话,忒修斯和俄狄浦斯二人命运的碰撞,击出多么高尚的火花,每次重读,都发人深思。
忒修斯当上国王,不改他的生活方式,同普通百姓一样简朴。他认为富豪权贵的贪得无厌是国家动乱的祸源,于是取缔地方小法庭和议会,全集中到雅典卫城。他还通过平均土地的办法,一下子消除了霸权以及由霸权引起的纷争,在全国公民中,包括穷苦人,实行财富和政治平等,欢迎外地人到雅典定居,并且享有同等权利。他采取这些措施,促进雅典民富国强,为使人类能有更大的作为,表现出更大的价值。理想国、理想社会,这正是纪德思想的核心,他的全欲是拿个人做实验,为人类开辟幸福的源泉。忒修斯的结尾,留下了纪德的心声:“想想将来的人类也很欣慰:在我之后,人类多亏了我,将承认自己更幸福、更善良,也更自由我不枉此生。”
李玉民
2011年3月于北京花园村
纪德是个不可替代的榜样
在二十世纪法国作家中,若论哪一位最活跃,最独特,最重要,最喜欢颠覆,最爱惹是生非,最复杂,最多变,从而也最难捉摸,那么几乎可以肯定,非安德烈纪德莫属。纪德的一生及其作品所构成的世界,就是一座现代的迷宫。这座迷宫迷惑了多少评论家,甚至迷惑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们长达三十余年。
这里顺便翻一翻诺贝尔文学奖这本老账,只为从一个侧面说明纪德为人和为文的复杂性,在他的迷宫里迷途不足为奇。比对一下法国两位文学大师,罗曼罗兰(1866-1944)和安德烈-纪德(1869-1951),就多少能看出诺奖评委们的疑虑与尴尬。两位作家生卒年代相近,都以等身的著作享誉文坛,虽不好说纪德的分量更重,至少也算是等量齐名。然而,罗曼罗兰予一九一五年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纪德却还要等到三十二年之后,直至一九四七年,在他七十八岁的高龄,才荣获这一迟来的奖项,是因其“内容广博和艺术意味深长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以锐敏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与处境”
获奖评语的这些作品,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都已经问世,受到广泛注意,主要有先锋派讽刺小说帕吕德(1895)、散文诗人间食粮(1897)、冲击传统道德的记述体小说背德者(1902)、日记体小说窄门(1909)、傻剧梵蒂冈的地窖(1914)、日记体小说田园交响曲(1919)、前所未见的结构革命的创新小说暂伪币制造者、自传如果种子不死(1926)至此,他的“文坛王子”的地位已经确立,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辞中所提到的作品,也都早已问世。可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还要花上二十多年时间,才写出这样一段评语,总算稍微摸清了纪德的路数。
按照通常的办法,以定格、定势、定型的尺度去衡量,给一个作家下定论,用在纪德身上显然不合适。纪德的一生及其作品,正如他本人所描绘的,就好像变幻莫测的大海:
没有定形的大海惊涛骇浪向前推涌,波涛前后相随,轮番掀起同一处海水,却几乎没有使其推移。只有波涛的形状在运行,海水由一道波浪涌起,随即脱离,从不逐浪而去。每个浪头只有瞬间掀动同一处海水,随即穿越而过,抛下那处海水,继续前进。我的灵魂啊!千万不要依恋任何一种思想!将你每个思想抛给海风吹走吧,绝不要带进天国。
大海的这种动势、变势,可以说贯穿纪德的一生及其全部作品。抓住瞬间的定形来论述纪德,那么在下一个瞬间,就必定会被抛到后面。因此,研读纪德的作品,就应该顺其势而动,顺其势而变,亦步亦趋,如影随形,;这样才有可能辨认纪德错综复杂、变幻不定的足迹,摸清他那迷宫一般的思路。
让我们抱着纪德生活与写作的姿态,来阅读纪德的作品吧。
帕吕德写于1894年10月,是纪德第一部重要作品,于次年出版,标志着作家纪德的诞生。在这前前后后,青年纪德发生了什么变化呢?纪德出身清教徒家庭,从小受到母亲严格的管教,酿成他的叛逆性格。纪德自道:“我的青春一片黑暗,没有尝过大地的盐,也没有尝过大海的盐。”纪德没有尝到欢乐,青春就倏忽而逝,这是他要摆脱家庭和传统的第一动因:“我憎恨家庭!那是封闭的窝,关闭的门户!”有母亲在,他既不能真正脱离家庭,也不能同他所爱的表姐玛德莱娜结婚,只好频频出行,游历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国。帕吕德就是他旅居瑞士时,在孤寂中写成的。
一八九五年,帕吕德出版这年:又发生一件大事,纪德的母亲去世。纪德时年二十六岁,终于实现他母亲一直反对的婚姻。他生活的最大羁绊消失了,思想上又接受了尼采主义的影响,全面扬弃传统的道德观念,宣扬并追求前人所不敢想的独立与自由,于是写出了他的第二部重要作品:人间食粮。这是他过了青春期焕发的第二个青春,而这久埋多滋润的青春激情,一直陪伴纪德走完一生,也贯穿他创作的始终。人间食粮被誉为“不安的一代人的圣经”是纪德宣泄青春激隋、追求快乐的宣言书。这部散文诗充斥着一种原始的、本能的冲动,记录了本能追求快乐时那种冲动的原生状态;而这种原生状态的冲动,给人以原生的质感,具有粗糙、自然、天真、鲜活的特性,得到青年一代的认同。著名作家莫洛亚就指出:“那么多青少年对人间食粮都狂热地崇拜,这种崇拜远远超过文学趣味。”
帕吕德就是他在生活和思想发生剧变的这一时期写出来的。这是一本既迷人又奇特的书,法国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娜塔丽萨洛特、克洛德西蒙,以及罗兰巴特,都把帕吕德视为现代派文学的开山之作,预告了五十年后兴起的“怀疑时代”和“反小说时期”贯穿全书的独特的幽默,暗讽当时的生活百态和文坛现象。那片沼泽地象征他的家庭,也直指当时的社会。遵循传统道德的世人,伪造生活还以“完人”自居,演绎着最荒谬的悲剧。当时活跃在文坛的两大流派,象征主义诗人如马拉美等,完全“背向生活”而天主教派作家,又以一种宗教的情绪憎恨人生,更多的无聊文人则身负使命,极为掩饰生活。总之,在纪德看来,恪守既定人生准则的世人,无不生活在虚假之中。
纪德的文学创作自帕吕德始,就坚决摈弃“共同的规则”绝不重复自己,更不要走上别人的老路,不写别人已写出或者能写出的作品。因此,他的每部新作,都与世上已有的作品,与他此前的作品迥然不同。他的许多作品,甚至模糊了体裁的界线,究竟是随笔、散文,诗歌、小说、叙事,还是别的什么,让批评家无法分类,傻剧又是小说,不伦不类。帕吕德结构巧妙,自成循环,叙述的多视角、空间的立体和层次感,都是前所未见,尤其“戏中戏”“景中景”作者自由往来于现实与虚构之间。这种小说套小说复杂而奇妙的结构,是小说创作的一次革命,到后来他称之为惟一小说的伪币制造者,更是发展到极致。像帕吕德这样结构的一部作品,是可能写成好几本书的总和。
纪德的第三部重要作品背德者出版之后,有一个短篇浪子归来值得注意,篇幅很短,但是寓意颇深,几场对话充满禅机。浪子回到父母身边,并非痛悔自己的所做所为,而他还鼓励并帮助小弟离家出走,则别有深意。细细品读,可以进一步认识纪德思想的复杂性。阿尔贝加缪看了纪德的浪子归来,觉得尽善尽美,立即动手改编成剧本,由他执导的劳工剧团搬上舞台。
以田园交响曲为终篇、同背德者、窄门组成的三部曲,从一九三年至一九一九年,历时十六载,记述了追求快乐和幸福的历程,但也是追求快乐和幸福的痛苦历程。在三部曲中,田园交响曲篇幅最短,却获得了巨大成功,持续一版再版。截至作者去世时,已发行上百万册,还被译成五十多种语言,在法国和日本分别拍成电影。
田园交响曲同另外两部小说一样,是寻求生活快乐而酿成的悲剧。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名乡村牧师出于慈悲,不顾妻子的反对,收养-爪成为孤儿的盲女,不仅对她关心备至,还极力启发她的心智,引导她逐渐脱离蒙昧状态,领略她看不见的美妙世界。然而,牧师从慈悲之心出发,一步步堕入情网,给妻子儿女造成极大痛苦,却又不敢面对现实,只是一味拿基督教教义为他对盲女的炽烈感隋开脱,认为没有任何违禁的成分:“我遍读福音书,也没有找到戒律、威胁、禁令这些都出自圣保罗之口,在基督的话中却找不到。”盲女错把感激之情当成爱情,可是她治好了眼睛才看清,她爱的是儿子雅克而不是于她有恩的父亲;她也看清这种爱无异于犯罪,会给收养她的一家人带来痛苦和不幸。于是,她别无选择,惟求一死,假借采花之机失足落水
纪德认为,在人生的道路上,最可靠的向导,就是自己的欲望:“心系四方,无处不家,总受欲望的驱使,走向新的境此言,并且身体力行呢?忒修斯篇幅很短,极为凝练,高潮迭起,尤其忒修斯同代达罗斯的对话,忒修斯和俄狄浦斯二人命运的碰撞,击出多么高尚的火花,每次重读,都发人深思。
忒修斯当上国王,不改他的生活方式,同普通百姓一样简朴。他认为富豪权贵的贪得无厌是国家动乱的祸源,于是取缔地方小法庭和议会,全集中到雅典卫城。他还通过平均土地的办法,一下子消除了霸权以及由霸权引起的纷争,在全国公民中,包括穷苦人,实行财富和政治平等,欢迎外地人到雅典定居,并且享有同等权利。他采取这些措施,促进雅典民富国强,为使人类能有更大的作为,表现出更大的价值。理想国、理想社会,这正是纪德思想的核心,他的全欲是拿个人做实验,为人类开辟幸福的源泉。忒修斯的结尾,留下了纪德的心声:“想想将来的人类也很欣慰:在我之后,人类多亏了我,将承认自己更幸福、更善良,也更自由我不枉此生。”
李玉民
2011年3月于北京花园村